三十年來神學教育發展趨勢側寫

三十年來神學教育發展趨勢側寫

(取自新加坡漁人團契《看哪季刊》第100期)

本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筆者仍在聖經學院受訓時,西方神學院面臨神學生減少,越來越少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獻身做傳道的難題,因經濟出現赤字而要面臨關閉的厄運。因此神學界群起檢討其中的原因,許多人在當時的各大小刊物發表言論,分析其中的道理並提出許多解決的方案,尤其是大專團契與大專機構的刊物更是熱心討論這一方面的問題。記得當時閱讀不少這一方面的文字,參加過這一方面的討論。雖然這風氣大約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的言論對過去三十年神學教育的發展,的確起很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了不少神學院擺脫學生人數減少的困境,也吸收了好些大學畢業生念神學,任傳道。同時也改變了傳道人的身份與待遇。然而這種的改變不一定給神學教育和教會帶來好處,也沒有提升了傳道人的屬靈素質,更沒有為當代教會栽培更優秀的工人。

過一個不一樣的復活節

中國人不喜歡提 “死” 這個字, 尤其是在一些節日裡面, 提 “生” 或是 “發” 就不錯.
其實中國也有一些節日是關於死的, 有些更是紀念已死的人. 例: 清明節, 端午節等.
但是有一個節日是很特別的, 它不單是紀念一個已 “死” 的人, 而且這個人從死裡復活過來, 這就是復活節. 復活節就是紀念一位自稱為神的兒子的耶穌, 為了你我而生在世上, 為了你我而死在十字架上, 最後從死裡復活, 使所有接受他的人都同樣可以擁有復活的生命.

基督教信念的正面知識地位

基督教信念的正面知識地位

「我們有理由相信基督教嗎?它是合理的嗎?若我們沒有足夠證據去相信上帝存在,就算真的有上帝,我們也不應該相信祂!」也許這才是很多人認為基督教是非理性的原因(羅素Bertrand Russell便有類似的講法),這言論有別於那些直接指上帝不存在的反對論點,因它根本不關心究竟有沒有上帝,只是針對我們缺乏證據支持這信念;又因為我們從歷代宗教哲學討論裡知道世上沒有一個可絕對地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按西方傳統知識論裡「信念加上理據(justification)才算為知識」的公式[1],基督徒也就不能聲稱擁有一些關於上帝或他們信仰的「知識」,他們所擁有的只是「信念」,並且是缺乏足夠理據的信念,完全稱不上是知道一些有關上帝或信仰的事。如此,若一基督徒的信念沒有經過嚴謹理性的批判,若他沒有研究過許多正反論證,他的信仰便是非理性的,又因歷代那些大有學問的基督徒也不能提出一個可絕對地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大概任何基督徒都不能聲稱「知道」一些有關上帝或救恩的事。這是一個知識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