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聖經 之六

第六課:(新約鳥瞰)

福音書及歷史書(太可路約徒)

馬太福音作者是馬太,他的特別讀者是猶太人,他寫到拿撒勒人耶穌就是舊約所應許的王,書中特別著重基督為彌賽亞的職權,基督完全應驗了舊約聖經中所預言要來的彌賽亞。馬可福音作者是稱呼馬可的約翰(馬可是羅馬名),馬可與彼得的關係很親密,他稱馬可為兒子(彼前5:13);或許這就是彼得的福音,為馬可筆之於書。本書是特為羅馬人而寫;馬可描述基督為神的僕人。路加福音作者為路加,他是一個醫生,是保羅親密的同工。路加並非門徒中之一,他從門徒們獲得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一切事蹟。路加福音的內容是描述基督為人子;本書是特為寫給希臘人。約翰福音作者為雅各的弟兄約翰,亦為其他新約四卷書(約一二三書及啟示錄)的著者。著作本書的時,約翰大約已有九十五歲。本書包括序言、論神跡、各項講論預言、受死復活與升天,都包含在一項偉大聲明中:基督是神。使徒行傳作者是路加(即寫路加福音的),是初代教會歷史的記載,是聖靈的行傳。中心題旨仍然是“基督”,但現在是復活永存大能的基督,他鼓勵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揚神愛的美妙無比故事。

回顧加爾文主義於二十世紀的發展動態﹝上﹞ (林慈信與Virginia Yip合著)

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是一位生於法國、事奉於日內瓦、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同期的改教家。在把基督教的神學思想系統化一事上,他所做出的偉大貢獻是後人一致公認的。他在27歲那年(1536)就寫成了著名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一書的初稿。其實,整個改教運動的精髓,就是把聖經從神職人員手中解放出來,讓每一個平信徒都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的話語。同時,改教運動所争議的,乃是一個關乎權威誰孰的問题—究竟信仰的權威是来自教皇和教會傳統的,還是來自聖經的?改教家們一致堅持,信仰唯一的權威乃是上帝的自啟之道,教皇或教會傳統也需要被放在這至高的權威之下。而加爾文對這個高舉聖經、惟獨聖經之改教精神的回應,就是透過撰寫有關對聖經的註釋書和他釋經性的講台事奉。他寫《基督教要義》的目的就是要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把整本聖經的總原則提出来,使平信徒可以自己研讀聖經,並且在研經時懂得問一些關鍵性的、切中要害的問題。除了《基督教要義》之外,他還繼而撰寫了幾乎全本聖經各卷書的釋經書(臨終前,只剩下啟示錄一書尚未完成)。他對《基督教要義》也做過多次的修訂。他在1559年所完成的終稿,英譯版長達1400頁,與聖經本身的篇幅不相上下。

唯獨聖經 之五

第五課:(舊約鳥瞰)

律法書 (創出利民申)

創世記乃摩西五經的第一卷,撰寫地點無疑是在曠野,這是萬物起源的真實故事,向人介紹全能神的高尊,也是罪入世界的悲慘記錄。出埃及記講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十災到最後逾越節的“血”,以色列人才得釋放,提醒人是有罪,需要潔淨。所頒的十誡乃是律法的綱要,明白易記。利未記講的是關於利未人的事,書的形式可能是一份給祭司看的指導手冊。對於有罪的人要接近聖潔的神,提供獻祭、節日、會幕、和律法清楚的教導。民數記講的是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令只需四十天,卻花費四十年之久的漂流,而最後停留在迦南邊界摩押平原上的故事。申命記乃摩西文詞高雅莊嚴的告別文,回顧過去四十年間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並前瞻未來的光榮勝利,重點關係神的信實與挑戰,叫以色列人信靠他並勇往直前!

路德的十字架神學  (作者:卡爾.楚曼, 譯者:唐興)

絕對沒有人會想到,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為反對贖罪劵所發表的九十五條提綱,會啟動宗教改革運動。檔的本身是要為大學裡的辯論提出一個架構。路德只是要對贖罪劵的實施提出修正,並非要廢除它。他所提出的議題,當然無關於普遍神學和教會的改革。

其實,在1517年九月四日,在駁斥經院神學的論述中,他曾提出更具爭議性的議題:他批判中世紀神學幾個世紀以來所使用的方法。但這個論述在毫無爭議下就過去了。的確,從人的角度看,這是許多外在因素一種特殊的結合:是這些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使得九十五條提綱成為點燃宗教改革的火花。

唯獨聖經 之四

第四課:(新約聖經的誕生)

新約的正典(Canon)

主耶穌給門徒一個到普天下傳福音的使命,他們領受後便往各處傳道。他們傳道時所用之經典就是一部舊約聖經。後來基督教在很短的年間內成為一個有力的運動,於是門徒在傳福音時開始記錄神的作為,也藉著文字釋明或辯明基督教之信仰,因此便成為最初的幾部著作(參路1:1),這是新約非正典書籍之首現。

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眼中的世界

訪談(李國盛採訪彭強):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眼中的世界

李國盛按:我前兩年和西藏秦麥洛桑活佛有過一次交流,收穫頗豐。從此就有了也想和一位基督徒交流的想法。很巧合,零頻道鄭瓊女士的好朋友彭強就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同時也是一位優秀出版人。我和他認識後就有了下面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