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神學教育發展趨勢側寫

(取自新加坡漁人團契《看哪季刊》第100期)

本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筆者仍在聖經學院受訓時,西方神學院面臨神學生減少,越來越少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獻身做傳道的難題,因經濟出現赤字而要面臨關閉的厄運。因此神學界群起檢討其中的原因,許多人在當時的各大小刊物發表言論,分析其中的道理並提出許多解決的方案,尤其是大專團契與大專機構的刊物更是熱心討論這一方面的問題。記得當時閱讀不少這一方面的文字,參加過這一方面的討論。雖然這風氣大約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的言論對過去三十年神學教育的發展,的確起很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了不少神學院擺脫學生人數減少的困境,也吸收了好些大學畢業生念神學,任傳道。同時也改變了傳道人的身份與待遇。然而這種的改變不一定給神學教育和教會帶來好處,也沒有提升了傳道人的屬靈素質,更沒有為當代教會栽培更優秀的工人。

當時因著神學生,尤其大學畢業生念神學的人數減少,大家所提出討論的有下列四方面的課題:
(一)傳道人身份、地位、待遇問題
(二)神學教育內容問題
(三)神學制度問題
(四)神學院收生的標準與要求問題

大家就根據以上各點,提出不同的”改進”方針,以期挽救神學教育(更準確應是神學院),振興神學教育。這些建議或多或少已被各處的神學院接納並付諸實行而形成當今神學教育的光景。

茲特按照本人的記憶,將當時人們所提出的各種論調簡單的記述,或許能使我們看到當今神學教育發展的趨勢以及傳道人的心態與思想根源,好從源頭糾正這種歪風,把神學教育帶回正軌。

【一】有關傳道人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問題
當時一般人都認為,許多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想念神學,做傳道是因為傳道人的身份、地位卑微,和其他同等資格的行業比較,傳道人的待遇是十分微薄的。因此認定,若要吸引青年人,尤其是有大學資格的青年人來念神學,就必須改善傳道人的身份(形象)、地位和待遇。一時之間這個課題成了熱門課題。幾乎大小刊物,甚至報章也討論起這一課題來。

許多人以為一般教會虧待傳道人,給予太微薄的薪金,甚至無法維持生活的需要。許多人開始討論傳道人的薪金制度、福利的問題。總之,這個課題的討論,帶來兩種後果:一方面,一般神學畢業生,在決定事奉工廠和接受教會徵聘時,就把薪金、待遇、福利、年假等問題,當作是優先考慮的問題,甚至是決定性的問題。不久前聽到有主的老僕人說,如今的傳道人越來越懂得討價還價了。

另一種的後果是把傳道工作職業化了。一般傳道人和教會之間的關係變成是「一紙合約」的關係。待遇、薪金、福利、假期、許可權、工作範圍等都得在上任前寫得一清二楚,彼此照章行事。「事奉」、「配搭」、「愛心」……都已蕩然無存了。聽說有一個牧師,在某處做牧師多年,到了安息年,雖然教會仍然沒有人代替他的工作,他卻照章行事,多一天都不留的去享受他「安息年」的權利了,使到全會眾感到十分驚愕。

在這個課題上更有人認為,傳道人在社會上及會友之間的地位低微,不受人的尊重是因為我們給傳道人製造了一種「僕人」的形象的結果。因此許多人建議,要提升傳道人的身份、地位,不要以「僕人」自居,應該把自己當作是「領袖」,與公司的主管、經理、軍隊中的將領同等。因此一時之間,以「屬靈領袖」取代了「主的僕人」的身份。訓練傳道人的課程不再叫「工人訓練」而改稱「領袖訓練」課程。這種風氣流行得最快,也最受歡迎。因此許多神學院的簡章都表明是以「訓練屬靈領袖」為目的的。這種風氣一直流行到今天。許多人都以屬靈領袖自居而不願再做「主的僕人」了。同時也因此改變了許多傳道人在教會中的「角色」,處處以「領袖」自居;居高臨下,發號施令。服事人的工作就沒有人要做的了。其實聖經神的話何嘗稱傳道人為領袖呢?「主僕人」的身份又為什麼會被看著是卑微呢?莫非是以屬世的眼光和觀念來看待傳道的職分,世俗化的風氣長此流行起來。

【二】有關神學教育內容的問題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神學教育的內容太過狹窄和保守,花太多的時間在聖經科上。他們認為應該增加實用性的科目,減少聖經科的比重,尤其是高級神學科(如碩士和博士科),聖經的分量就更加減少了。所增加的科目包括心理學、輔導學、考古學、社會學、哲學、行政學等等。他們認為,為了滿足二十世紀社會的新需要,神學院應該多教導這些實用性,以及和世俗大專學科同等類的科目。一來可以使到有各種不同興趣的人可以到神學院來念書;二來也使他們畢業後出路比較廣;三來也能提升他們在社會上的被接受的程度。許多神學院將聖經科減到少過三分之一。因此,許多人到神學院去念心理學、輔導學、音樂、宗教教育,無形中就增加了神學生的人數。但許多人在神學畢業後,對聖經的認識都是十分膚淺,進到教會去,就只會講他的心理學、哲學,並在教會中大力推行輔導、音樂事工;對於教導聖經真理,卻顯得沒有興趣。信徒在這種情況下被帶領,自然也就對聖經真理失去胃口,一味搞表面的活動。這種風氣迄今仍是方興未艾。

【三】有關神學制度問題
當時人們提出兩點:

許多人認為神學院太少頒發高等學位如碩士和博士學位,因此大學畢業生對於念神學就沒有興趣。若能提供較多高等學位,大學生就會為了要提升自己的資格去念神學了。因此之故,碩士課程就如雨後春筍,只要有一般大學的學位,或相等水準,就可以報讀碩士課程。許多神學院又開辦多種碩士課程。如差傳學碩士,只要念一年半,而且聖經、神學科是選修科;博士科也增加了不少。當時還有一種歪風,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半買半讀的拿博士學位,美其名是提升傳道人的資格,實際上是滿足人的虛榮心。一時之間,傳道人「深造」之風蔚然而生。

以這種途徑得到一個高等神學學位,然後出去牧會、宣教,恐怕聖經的根底很有問題。在這些課程中,縱然有念聖經,也是代表性的讀一兩卷,其他的時間多花在看參考書,寫論文。因此就製造了滿頭腦人的理論、學說,但卻沒有聖經根基的傳道人。

許多人認為神學院制度太嚴格,有如修道院:定時起床,定時就寢,定時靈修、禱告,不許談戀愛等的生活環境,對於二十世紀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就太束縛,太不自由了,因此也就沒有吸引力了。

因此許多人主張廢除這一切的制度,實行自由,開放的制度。許多神學院就不再實行定時作息,定時靈修;而且容許,甚至鼓勵男女同學在神學院中找伴侶。當時筆者所就讀的聖經學院紀律十分嚴謹,不但嚴格實行靈修作息時間,而且男女授受不親,一時之間被批評,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古董」,是一批怪物。但我們都認為一點沒有不妥,而且屬靈氣氛十分濃。很可惜的,當一九八二年筆者再回返母院,在那裏休息三個月時,看到一切都改變了,靈修禱告時間已從日程表中除去。在一年中就有十一對男女同學訂婚。相信許多的神學院都面對這種壓力,當今又有多少間神學院和聖經學院,有勇氣實行嚴謹的校規,注重紀律和屬靈氣氛呢?

筆者有一位高中的同學,畢業後進入本地一間神學院就讀,三年半後,在即將畢業時親口告訴我,他在神學院裏學會上戲院看戲、喝酒、抽煙,靈性一敗塗地,不敢再相信聖經是神的話。

沒有紀律的神學院,製造一批沒有紀律的傳道人,將來要把教會帶領到什麼地步?真是不敢想像。

【四】有關神學院收生標準和要求問題
當時有不少人認為神學院學生減少,不是因為沒有人要念神學,乃是神學院收生的標準和要求不切實際,以致與將許多有心的人拒之門外。

他們提出兩點是不切實際的,第一是要求申請就讀神學者,要清楚蒙召,許多人因為沒有蒙召就讀不成神學。

有些人甚至質疑,到底有沒有「蒙召」這回事。有人以為只有大使徒,大先知才需要蒙召,一般小傳道就無所謂蒙召。更有人認為蒙召是一些「保守派」或「神秘派」的傳道人故弄玄虛,用來唬嚇人的說法,只要肯就行了,因此認為要取消這個要求。

六十年代初期,王峙先生擔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他有感於此,特地寫了一對對聯,掛在神學院的會客廳中,筆者記得,大概上聯是:「敢問諸君是否真誠悔改得救重生」,下聯是:「豈容在座冒充蒙召奉獻傳道之人」。據他老人家說,當時有許多年輕人冒充蒙召前來報讀,給他拒絕了。

另一方面,一些比較嚴謹的神學院在收生時,都要求他們簽一份信仰表白(認同)書,表明他們的信仰立場。許多人非議這種作法,認為神學院應該是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思想開放的學府,不應該有信仰立場。要大開門戶,讓不同信仰背景的人都可以報名就讀。很明顯的,許多神學院是接納了這種看法,不再強調信仰立場,或是把信仰放得很寬,幾乎任何信仰背景的人都可來。筆者知道有些神學院接受天主教修女就讀,甚至有一些接受非基督徒就讀,接受靈恩派信徒的更是不計其數了。

【總結】
三十年來,神學界因著要挽救神學院因學生人數減少,經費出現赤字而要關門的厄運,按照他們的分析,提出按他們看問題的所在,並建議改進的方針。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那些建議,許多神學院一一付諸實行,也的確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神學院來,也「栽培」了新一代的傳道人、神學家、教會領袖等。是否表示這些的看法正確,神學院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呢?筆者絕不同意。我們看到今天的神學教育學術化,傳道工作職業化,教會信仰混雜化,屬靈事工世俗化,與過去這三十年來神學院發展的趨勢不無關係。

其實當日神學院,聖經學院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奉獻就讀神學有心做傳道的人越來越少,神學界和教會中人所該關注的課題,不應該是如何挽救神學院,而是應該要檢討當時教會普遍的屬靈光景。少人獻身,少人有心志事奉主是果不是因。

另一方面,當大家在檢討神學教育內容和制度時的出發點也不應該在想法子,如何使到神學課程更能迎合人的口味,神學制度更能討人喜歡。若當時深入檢討整個神學教育制度和神學內容是否真能有效地訓練敬虔、聖潔、愛主、又忠心於聖經真理,有效傳講和維護真理的傳道人,相信今天的神學院和聖經學院將會有另一番景象了。

如今我們面對一種局面,雖然神學院和聖經學院比比皆是,但卻不知要介紹人到哪里去接受真正有用的訓練,使他們的生命得建立,聖經真理得到造就,事奉上得到屬靈的裝備。或許我們得重新檢討當前的神學發展趨勢,為未來三十年的神學教育,確定正確的發展方針。

其實聖經中對與主僕人應有的訓練和裝備已有極其全面和清楚的教導,還有數不盡的實例作為參考。若有心接受裝備,大可以按照聖經的教導和榜樣學習,必然大有果效。

提摩太后書二15~28,三16~17和提摩太前書四6~16都是這一方面直接和明文的教導,其中提供了實際可行的途徑和原則,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