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華人教會都有著兩類錯誤的教導:一是承襲了「反智主義」的敬虔主義傳統,不注重理性,認為不必太深入認識聖經真理及神學,只要好好活出信仰就足夠;凡運用理性分析的,都不是屬靈的,甚至會產生「屬靈的驕傲」。而另一類卻提倡信徒不應該「敵視屬世知識」;他們認為這些知識都是上帝的普遍啟示,對信徒有一定的幫助,例如中國文化及哲學,世俗心理學等。現在首先讓我們看看聖經怎樣說用理性認識真知識或真理的重要性:
Category: 神學思想
古舊福音與新福音 (作者: 巴刻)
首先,約翰歐文所傳講的古舊福音並不比現代福音更少傳完全和白白的救恩。它向人表明了相信的充足理據(基督的能力,以及神的應許),以及要來相信的有說服力的動機(罪人的需要,創造主的命令,這也是救贖主的邀請),新福音靠著宣稱普遍的救贖,在這方面沒有佔上任何優勢。肯定的是,古舊福音沒有留下任何餘地給廉價的多愁善感,把神給罪人的無條件的憐憫變成在神那一方的本質上的心軟,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就是這樣的;它也不容得把基督降格,把他表現為一個受到挫敗的救主,因著人的不信,他所希望要做的就要落空;它也不沉迷於對不相信的人所作的傷感的呼籲,讓基督來救他們脫離苦境,卻失望而回。古舊福音是不曉得現代講壇上所傳講的讓人同情可憐的救主和可憐的神的。那古舊的福音對人說,他們需要神,而不是神需要他們(這是一種當代的謊言);它不是勸人去憐憫基督,而是宣告基督已經憐憫了他們,儘管憐憫是他們最不配得的東西。它從來不會失去對神的威嚴和它所宣講的基督的大能的看見,而是根本棄絕任何使得他無條件的無所不能變得模糊不清的宣講。
對目前中國神學教育的一些反思 (作者:林慈信)
這十年來,筆者全時間投入了神學院教學和平信徒神學教育事工。不論是在本地(洛杉磯),在北美各處的海外華人教會,在網絡電視上,或在其他海外華人的群體中(香港,日本,東南亞),都必然與中國大陸的教會肢體接觸。在那些為本地平信徒開辦的神學講座,往往都有中國大陸的海外神學生,知識分子,與教會領袖來『旁聽』。華人神學教育與海外華人教會一樣,已經不能分『大陸』與『海外』模式了。
德蘭修女的另一臉 (Dave Hunt)
世 上 幾 乎 無 人 不 認 識 德 蘭 修 女 ; 她 捨 己 服 務 貧 苦 大 眾 , 尤 其 是 對 印 度加 爾 各 答 的 照 顧 , 不 少 基 督 教 會 都 對 她 歌 功 頌 德 , 忘 卻 天 主 教 根 本 上 沒 有 真正 救 恩 。 以 下 由 Dave Hunt在 The Berean Call寫 的 一 篇 報 導 , 可 見 德 蘭 修 女 在 靈 性上 並 沒 有 得 救 , 她 的 終 局 是 地 獄 。
另 外 David Cloud的 「 德 蘭 修 女 是 一 個 真 正 基 督 徒 嗎 ? 」 也 描 述 的 德 蘭 修女 救 恩 的 真 相 ; 此 書 並 由 基 督 教 改 革 宗 出 版 社 翻 譯 為 中 文 。
何必盧雲,德蘭呢? (作者: 劉銳光)
當你閱讀基督教的文章或書刊時,你不難會發現,許多作者都會提到盧雲和德蘭修女這 兩位天主教近代名人。不少作者高舉他們,崇拜他們。
盧雲(Henri J.M. Nouwen)是天主教靈修及牧養神學作家,著有不少靈修,心靈反省的書。這些書固然受天主教徒的歡迎,也被基督徒窩蜂式的傳頌,仿似今天就只有盧雲的靈修才是洞見,才能真正把人帶到神面前。你不提盧雲,就好像不懂現今的靈修似的。
路德的十字架神學 (作者:卡爾.楚曼, 譯者:唐興)
絕對沒有人會想到,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為反對贖罪劵所發表的九十五條提綱,會啟動宗教改革運動。檔的本身是要為大學裡的辯論提出一個架構。路德只是要對贖罪劵的實施提出修正,並非要廢除它。他所提出的議題,當然無關於普遍神學和教會的改革。
其實,在1517年九月四日,在駁斥經院神學的論述中,他曾提出更具爭議性的議題:他批判中世紀神學幾個世紀以來所使用的方法。但這個論述在毫無爭議下就過去了。的確,從人的角度看,這是許多外在因素一種特殊的結合:是這些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使得九十五條提綱成為點燃宗教改革的火花。
認識時代﹕現在是什麼時刻?(作者:林慈信)
現在是什麼時刻?人類的歷史已進入什麼時代?教會應如何回應?
對我們福音派信徒而言,分析研究歷史的進展,分辨目前的歷史時刻,素來不是我們屬靈傳統的一部分。除了認清主必快來,我們必須脫離世界,努力傳福音,分別為聖,追求聖潔,我們的屬靈觀是分隔的﹕屬靈的管屬靈,屬世的管屬世,兩者毫無相關。近年來有了轉變。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天災人禍,回教的復甦,家庭與道德的崩潰,同性戀群體的政治力量,新紀元運動與異教的興旺,福音派神學與教會的無能,上帝的話在教會與講壇鬧饑荒,教會裏市場學大行其道,世俗心理學取代《聖經》輔導,上帝的兒女們饑餓,令人擔憂,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究竟處於什麼時刻?而我們自己的生活,和教會的事工模式,也不知不覺的越來越屬世。教會在世界裏,可是世界不可侵入教會裏。事實如何?
基督徒與非信徒的對話 (預設式護教學的實踐)
非信徒一: 基督教信仰是非理性的, 我不能接受
基督徒: 那麼你相信什麼? 你怎樣決定什麼是對或錯? 如果你拒絕接受你認為是非理性的, 你有沒有找到什麼你相信是理性的事物?
向世俗理念傳教 (文/提姆•凱樂 譯/江子 校/誠之)
自挪亞時代起,向世俗理念傳講神的真理就成為信徒們的呼召,但是宣教士們所面對的特定的挑戰在每個時代都會發生變化,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把基督的聲音向同時代的非信徒傳遞,以除去他們心中的帕子呢?本文要找出一些問題,並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重生者與未重生者間的根本區分 (作者:凱波爾, 譯者:趙中輝)
聖經說到幾個對偶(antithesis),例如:基督與敵基督、善良的天使與墮落的天使、信的人與“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弗6:12)、教會與世界、信者與不信者、重生的人與未重生的人之間的對偶。這些對偶都是互相聯關的。事實上可以說,這一些都是一個大對偶的多方面,當我們試圖解說其中任何一個時,我們應當將此真理存之於心。
聖經輔導的神學根基及爭論 (文/林慈信 趙辰)
趙辰(以下稱“趙”):我第一次聽說“聖經輔導”這個詞是因為一篇《基督徒可能患抑鬱症嗎?》的文章1,我當時想,不太可能吧?基督徒有神的靈內住,有主耶穌基督的保守,怎麼會得這種好像只有那些沒有盼望的世人才會得的病呢?但後來我發現,原來基督徒真的會得抑鬱症,有的還很嚴重,這種“城市病”在教會裏有時很普遍。於是我開始關注這類問題。
在《馬可福音》第一章,主耶穌吩咐汙鬼出來的時候,眾人都驚訝說:“這是什麼事,是個新道理啊”(可1:27)。我的問題也很類似:教會歷史上有“聖經輔導”這個東西嗎?這是個新道理,新發明嗎?
林慈信(以下稱“林”):只要有純正的福音傳播的地方,正統的教會一直都用神的話來勸導人。保羅在《使徒行傳》20:20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說:“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裏,我都教導你們”。“或在眾人面前”就是講道,“或在各人家裏”就是輔導。所以從聖經時代就有輔導或者勸導的事工。保羅也說,“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羅12:8);“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15:14)。所以勸導很明顯是一種恩賜,是一種傳道事工,與教導、講道有別,但本質是一樣的。
我眼中的“改革宗與福音派” (作者:無可名狀)
作為一名改革宗教會的成員,我知道有某些教內人士對“改革宗”幾個字很反感,甚至曾有人建議我所在的教會取消“改革宗”的名稱,理由是“基督教就是基督教,還要加什麼‘改革宗’?”。但教會總得有個名字呀,如果刪除“改革宗”三個字,而變成“基督教XX(地名)教會”,那豈不是顯得很自大?
十二使徒遺訓
本文轉載自《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基督教早期文獻集》)
主藉十二使徒向外邦人的訓話
餵養綿羊還是娛樂山羊 (文/司布真 譯/文睿)
在承認相信主的陣營中有一件惡事,是如此厚顏無恥,在過去的幾年裏就連最近視的人都幾乎不會注意不到。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變得更加邪惡。它就像面酵一樣發動,直到全團都發起來。魔鬼向教會暗示,說她使命的一部分是為了把人爭取過來,要給人提供娛樂。魔鬼做的事情很少有比這更聰明的。教會不再像清教徒過去那樣直言不諱,而是漸漸調低了她見證的聲音,對現今的輕浮無聊的行為眨眨眼睛,並找理由接受。過去它在它可容忍的界限內容忍這些事情,而現在它在以爭取普羅大眾為理由的表像下,全然地接納了這些事情。
工具中性論 (作者:湯紹源)
本文並非理論探索,而是對一個現象的闡釋,進而提出牧會上需要關注的路向。所以目標不是學術討論,乃是實際應用。但其出發點是神學性的,哲學性的。
多年以來,上一輩的牧長常教導說,工具是中性的,緊要的是正確的、向神的動機;所以傳福音的時候得用上各式各樣的方法,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當然英諺亦有說:“通住地獄的路是用良善動機鋪成的!”從以上所說,讀者已察覺到筆者對工具中性的警惕。不錯,這正是筆者的看法。只是今日的教會仍相信“工具中性論”,就如《馬鞍峰現象的評估》【1】一文中指出,哪管是怎樣的方法,教會對能夠“增長”的方法仍然趨之若鶩,這固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是否神之常情呢?則頗有商榷餘地了。本文希望從兩個熱門的話題,稍作神學分析,然後嘗試應用在教會的事工裏。兩者都是傳福音佈道的工具,且看這兩個工具究竟有多中性。
好異教徒會下地獄嗎? (作者:巴刻 劉良淑/譯)
對於沒有聽過福音的人必定下地獄的說法,非基督徒常表反感,就連許多基督徒也覺刺耳。而在這個世紀,普救論(相信每一個人遲早會得救,與神和好)已經不如不覺中成為一些基督徒思想家及團體的看法。
但若是全人類最後都會得救,則他們今生何必為了作基督徒而犧牲奉獻?而我們又何必費盡心力去傳福音?神學家巴刻先生曾著「傳福音與神的主權」一書;在本文中,他詳細審視普救論的論點與問題。
兩個復興傳統與中國教會的成熟 (作者:林慈信)
今天的中國教會,是20世紀中國教會靠上帝的恩典所結出的果子,是那時候教會的屬靈後代,繼承了那時的很多傳統。今天的教會在演變和發展中應該建立和向下傳遞怎樣的傳統,特別是屬靈傳統呢?我們應該如何定義“敬虔”?“愛主”的標準是什麼?“復興”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爭取以達成教會的復興嗎?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第1世紀開始,教會就表現出對主基督的愛慕與敬拜。兩千年來,歷代主的教會,忠心的信徒們都渴望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更直接的經歷,都祈求主賜給教會更廣大的追求敬虔的意願。這是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願望。對於這種與主親密聯合的理想境界,不同的教會傳統有不同的名稱:清教徒稱之為“得救的確據”,約翰•衛斯理稱之為“無罪完全”[1] ,凱錫克運動[2] 稱之為“得勝”,靈恩派則稱之為“靈洗”,如此等等。這些說法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一回事?巴刻(J.I. Packer)認為是。[3] 筆者認為,這些名稱不同的理想就算內容不完全一致,也至少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的追求。
數學家歐拉的生平與信仰 (作者: 張文亮)
歐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應用數學家,結合數學與生活的第一人。在他以前,數學被認為是一種奢侈的頭腦遊戲,數學不能叫牛生產牛奶,數學不能讓小麥 生長,數學有什麼用呢?歐拉用他的一生回答這個問題:他用數學設計輪船–啟動了波浪動力學、他用數學研究耳朵–瞭解耳膜與聽覺、他用數學來測量–整 合了平面測量學、他用數學算管道斷面–開啟了應用流體力學、他用數學算保險、精准貨幣–產生了計量經濟學、他用數學算老鷹的飛翔–建立了航空動力 學……今天數學課本函數用f(x),半徑用r,自然對數用e,總和用∑……這些符號都是他定的。世界每一本高等數學裏都有歐拉微分方程式解,以及『歐拉公式』:e^ix=cosx+isinx。十八世紀以後,每一位數學大師都聲稱受到歐拉的影響,每一個數學分支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影子,歐拉的影響力是這樣的大, 卻很少人知道歐拉像一隻鳥,終生舉著數學與信仰的雙翼在飛翔。
神滅迦南的原因..
在1927年,九名法國探險家,在地中海東北部拉斯參拉城地下,發現拉斯參拉泥版,證明主前一千四百年左右,迦南地的人確實充滿淫蕩敗壞,這記載與聖經相符,神曾吩咐以色列人把迦南人徹底消滅,原因是跡南人極端敗壞,故當以色列人進城後,就把迦南人消滅…
新佈道運動:一百多年前開始的偏差
可以肯定的是–––佈道是改變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佈道概念,巴刻(J.I. Packer)有這樣的描寫:
這個〔現代佈道特色〕似乎假定了聚會生活就是歸信和堅固的循環。佈道差不多被視為定期的招募運動。它成了一種額外和經常的活動,乃是附帶加在經常的教會聚會上的。這些活動需要特別的籌劃、特別的動員,還需要特別的佈道講員來主領。它們往往稱為「佈道會」(“meeting”),而不是「事奉」(“services”);有些地方還叫做「復興大會」(“revivals”);無論怎樣稱呼,它們均被看待作和經常的崇拜相異和分別的活動。在聚會裡,一切的安排都是直接為了要叫未信者作出一個即時的、自覺的、決定性的行動來信靠耶穌基督。聚會結束時,那些有反應或想有回應的人便被邀請來到講台前面接受協談、又或者舉手、填咭等等,作為他們決志行動的公開見證。這些行動被聲稱為有益的,因為會幫助他們「決志」得清楚一些,並且方便他們日後得到「跟進」。這些人便被建議和轉介到各聚會地方作為一個信徒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