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選擇--聖經輔導

從基督信仰看待心理學的取向
智慧的選擇--聖經輔導  

李台鶯、林慈信、張逸萍、鍾昇華

  「焦慮」是今天的流行「病」,因為面對工作或學業的競爭,加上家庭或經濟等壓力,許多人都患上焦慮症。… …聖經輔導乃幫助人明白神的愛。當人能以感謝心把一切困境和需要告訴神時,他就能享有從神來的平安,並能以溫柔心去處理問題。

甲:「甚麼!有基督徒不贊成心理輔導嗎?難道信了耶穌,人生就沒有問題?」

乙:「不使用心理輔導,可以使用聖經輔導。」

甲:「這更叫我困惑不解,聖經講神學,心理學才講輔導,怎可能用聖經來輔導人?」

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他們認為上天堂需要靠耶穌,但日常生活卻與耶穌或聖經無關,所以一旦問題出現,他們以為只能請教心理學家。真的嗎?

淵源久遠

聖經輔導始於七○年代,但以聖經作輔導的準則與內容卻在聖經早已有教導:「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這正是聖經輔導的定義與步驟:教導神是誰,祂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責,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帶領人歸回正道上,使人在聖靈的感動下,到主面前悔改,立志跟隨祂;教導人透過學習神的話,效法祂公義與聖潔的性情,效法主耶穌基督的樣式。

兩千年來教會都在使用聖經輔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加爾文等改教領袖都致力於講解聖經、應用聖經。清教徒教會領袖們都愛用聖經真理勸勉信徒、建立信仰、克服罪惡、安慰憂傷者。因此,所謂「聖經輔導」,就是用神的話來勸勉人。

不幸的是,約百年前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的心理學敵對宗教信仰,說宗教是心理問題成因之一,人的本性由慾望支配。繼有羅傑斯等人否定人有靈魂,認為人的自我(self)只是經歷的組合,生命只為追求個人的自主(autonomy)。雖然現代心理學和聖經大相逕庭,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基督教大開門戶,接受世俗心理學,其思想和書籍湧進教會,包括福音派的教會。

在這大潮流中,基督徒輔導學家亞當斯(Jay E. Adams)整理聖經關於輔導的真理,奠定了福音派的輔導理論基礎。1970年,他劃時代之經典作《成功的輔導》(Competent to Counsel)面世,便成為聖經輔導運動的開始。他雖受到不少攻擊,可來自不同宗派的牧師和信徒都同意:聖經是神的話,不單是信仰的權威,對改變人的生命亦是絕對完備,聖經的完備性(Sufficiency of Scripture)乃聖經輔導運動的最基本原則。

繼續發展

三十年來聖經輔導繼續萌芽茁壯,並已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的聖經輔導運動,影響著北美、北歐、南非及南韓等地的教會。

亞當斯相信人由肉體和靈魂組成。未信主的人因為肉體和靈魂均敗壞,所以犯罪是自然的事。輔導非信徒的首要目標是要幫助他們認識神,讓神的能力改變他們的生命。但為何基督徒還會犯罪呢?亞當斯解釋是因為罪的習慣仍存留在肉體中。因此亞當斯強調個人的自律,以消除惡習,達成「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2-24)。

亞當斯的學生在八○年代把他的模式深化,此為第二代聖經輔導。著名的領袖有鮑力生(Powlison),魏愛德(Welch)等學者。他們強調與當事人建立關係,體會當事人的情感,然後針對其內心動機進行輔導。外在環境雖帶來誘惑和試探,但如何反應,則完全出自人內心深處的動機。譬如掃羅違背神的命令,沒有滅盡亞瑪力王和他的一切(撒上十五1~9),真正原因是他懼怕人,所以妥協(撒上十五24)。聖經輔導的目標便是幫助當事人找出和除去潛藏在心內的不敬虔動機,改以討神喜悅的動機來面對和處理困境。

亞當斯在其著作《成功的輔導》一再提到,人的問題不一定因為犯罪;他甚而引用約伯和生來是瞎眼的人(約九)為例說明。聖經輔導員都明白,生理也可能是精神病的原因。他們會採用「醫藥寶典」Medical Desk Reference,以分辨生理和非生理的毛病。

有人說聖經輔導員太直率,不體恤人!其實這只是個誤會!亞當斯稱聖經輔導為nouthetic,這字來自新約聖經的「勸戒」一詞,意思是當面的勸導(confrontation),所以有人誤以為聖經輔導員都很兇。其實勸戒並不排除愛心,聆聽,同情心,和顧及人身體上的需要!是的,他們不會把人的問題推到「不健全家庭」和「自信不足」的頭上,但他們絕不兇。

從以下兩個真實個案(名字都是化名),可以看到聖經輔導員怎樣憑聖經原則、以慈愛同情的態度幫助當事人:

案例一

美珍與克強都是基督徒,結婚多年,育有四女兒,經常參加聚會,美珍教兒童主日學,克強亦熱心幫助會友。四年前教會有個初信主的姊妹江紅,丈夫車禍去世,克強幫忙處理喪禮,常與該姊妹在一起,到半夜三更才回家。夫妻常為此爭吵。一天,美珍發現克強口袋裡有尼加拉瓜瀑布旅館的住房三天兩夜收據,回憶起那個週末江紅未到教會,懷疑克強與江紅出遊,但克強辯稱出差,事後美珍知道克強並沒有出差,夫妻更吵翻了天。半年後美珍受不了克強常待在江紅家到三更半夜,要求教會牧師出面。克強堅持自己沒有任何不軌,怒氣沖沖指責牧師誣告,亦把美珍痛罵一頓。自此克強比較少參加聚會,但仍去做禮拜,且常藉口加班,不在家吃晚飯,有時甚至淩晨三、四點才回來。這種情形持續三年之久。

美珍最後去見聖經輔導員,他們秉持聖經諮商最高原則與目標,把當事人帶到耶穌面前,幫助美珍在婚姻問題中看她自己與神的關係。他們鼓勵她先自己站立得穩,再來解決其他問題。美珍同意花三個月先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不受丈夫的影響,讓耶穌基督的福音大能運行其上。三個月後她逐漸有了笑容。接下來他們引導美珍作更深的思想:「妳現在活著是為了甚麼?」原來她是為丈夫和孩子而活。他們讓她思考人活著最高目的是榮耀神,並以神為樂,又問她如何在婚姻中達到這個目的?最後,他們問:假設神不讓她的丈夫立即回轉,她是否仍然願意榮耀神、以神為樂?美珍思考片刻後,便堅定的回答說:「願意。」

感謝神,不到半年內,美珍已經在基督裡站穩,學會區分那些是自己的責任,那些是她所關心但並非責任,她在禱告中交託給神。她也開始去社區大學上英文課,在教會忠心服事,也能真正從心裡饒恕丈夫及江紅。直到今天她的丈夫仍未回頭,但她愈來愈能以神的聖愛來為丈夫禱告、並為丈夫做每一件事。

案例二

「焦慮」是今天的流行「病」,因為面對工作或學業的競爭,加上家庭或經濟等壓力,許多人都患上焦慮症。國明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國明尋求輔導時,已經看過不少醫師,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顯著。聖經輔導的第一步是透過耐心聆聽和詢問,深入瞭解國明的情況,並給予同情和鼓勵。當輔導關係建立後,輔導員會嘗試瞭解國明的生理情形,閱讀醫生的檢查報告,甚至諮詢他的醫生,去肯定國明的焦慮不是純生理現象。然後輔導員會仔細分析國明過去和現在面對的壓力、情緒反應、思維和處理方法。

國明是食物衛生局一名主管,因為負責檢控非法違例的餐館,經常被恐嚇。偏偏上司要有良好表現,所以對他的部門特別注視,使員工壓力甚大。國明本想調職,但家庭的經濟需要使他進退兩難。他經常失眠,每天依賴大量咖啡提神,性情也日漸暴燥,經常責罵妻兒,又因埋怨神以至聚會不穩定,更遑論參與事奉。因為焦慮,處事疏忽大意,結果惡性循環。在這些情形下,一般的心理輔導方法是理性情緒療法,並結合教導國明如何鬆弛和圓滑的待人接物技巧。

可惜這只治標不治本,也無助於國明的靈命,而聖經輔導相信最重要的是幫助國明認識自己的動機。換言之,是甚麼因素促使國明面對工作困境產生焦慮的反應。聖經在這方面有很多教導。國明需要知道懼怕人只是自陷網羅(箴廿九25),生命中靈魂比身體更重要,他不需要害怕那些只殺身體而不能殺靈魂的人(太十28),同時他要明白神對他的愛(路十五11-32)。因著天父的愛,國明可以相信神的應許,依賴神的能力而向神呼求,為違例的餐館老闆和他的上司禱告。當國明用感謝的心把一切工作困境和需要告訴神時,他真的感到從神來的平安,情緒逐漸平靜,能夠用溫柔和耐性與上司溝通。結果上司開始明白他的工作處境而給予體諒,最後還晉升了國明的職位。

智慧選擇

甲:「我想起來了,基督徒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神就是真理,所有真理都是從祂而來,所以心理學也是從神來的。是嗎?」

乙:「真理的一般定義就是一些真實的道理(譬如1+1=2),但是,是否所有真的道理都是從神來?試想,蛇曾經對夏娃說:『你們喫的日子眼晴就明亮了』(創三5)這句話是真的,因為『他們二人的眼晴就明亮了』(創三7),但這真理是從神來的嗎?其次,我們要問,心理學裡面有多少真理?如果心理學是真理的話,為甚麼它會隨時代和專家而變遷?那一派的心理學才是真理?」

甲:「有說,聖經是神的特別啟示,心理學是神的普通啟示。若我們能在聖經外加上心理學,豈非更能得上帝所有的啟示?」

乙:「普通啟示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人類從創造中得見神的存在、性格、道德律,叫做一般啟示』,就是說人從自然界可見神的永能和神性,叫他們對神的存在無可推諉(羅一19-20),不是所有人類的知識都是普通啟示。若心理學是上帝的普通啟示,心理學家中怎麼會有這樣多的無神論者,甚至行邪術的人?所以現代心理學絕對不是普通啟示。」

甲:「心理學幫助了很多人,何必挑剔?」

乙:「心理學的效用正是它現在大受抨擊的原因之一。研究和量度心理治療效用是相當新的一個題目,但是已經開始有很多言論表示它的效用甚微。《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手冊》(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報導了最近一個研究,指出不同治療學派的成績無大分別,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輔導能否有效,不在治療理論,卻在於(1)當事人是否自動自發願意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2)輔導員的人際關係品質,譬如他是否和譪、真誠、樂於助人等;(3)對話本身具有治療能力。 如果這就是輔導成功的原因,為甚麼我們不用聖經輔導?」

甲:「但可否將聖經和心理學結合(integration),以化腐朽為神奇?」

乙:「你知道結合運動現在怎樣嗎?從前被帶到港臺推動心理學,也是代表了結合運動的高聯思(Gary Collins)在幾年前表示:近年的結合工作已緩慢下來,很多本來努力於結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學家、神學家甚或屬世的心理學家,都對結合運動再沒有興趣了;現在的『結合』只被用為『吸引學生的花招』,而不是『真正的學術成就,或者實際的方法』。

此外,現代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已經界線難分。張逸萍的論文研究指出,邪靈藉著新紀元交鬼者所發表的教導,大部分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邪靈不單教導玄學,也教導很多流行心理學。可見結合聖經和心理學不是明智之舉。」

甲:「這樣說來,聖經輔導才是智慧的選擇。」

作者簡介:

李台鶯博士/真生命輔導傳道會會長,聖光神學院聖經輔導教授;林慈信博士/美國中華展望總幹事,開設各種課程,包括聖經輔導;張逸萍博士/任教於美國海外神學院等地;鍾昇華博士/美國東方大學(Eastern University)輔導學研究院教授,並持美國政府輔導執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