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歸正宗護教學-范泰爾 (張康平) – 附件

附件1-1:范泰爾的生平介紹

A.     童年時期(荷蘭)

1.      1895年5月3日,出生在荷蘭北邊Groningen郡的Grootegast村,8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六(小妹妹很小就過世了);

a. 此處住了許多講德語的荷蘭人(Fries),他們是一群思想獨立、具有奮鬥精神的族群,曾對抗過羅馬人、法蘭克與德意志的哥德人,1523年,在Orange的威廉帶領下宣佈獨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極力抵制希特勒的佔領。

b. 19世紀的荷蘭的改革宗教會(RC of the Netherlands)經歷分裂,有一小部分人認為受洗的嬰孩不因出生在信主的家中就必然得救,孩子必須接受教會的教導,最重要是孩子自己也認罪、接受救主;這些人被稱為Afscheiding,其中包括范泰爾的爺爺。

2.      從小家裡及學校就教導讀聖經,並背誦海德堡要理問答;

a. 荷蘭在現代化之前,有團體生活的傳統,出生在新教家庭的孩子,上新教的教會、學校,以後賦稅也用來支持新教的機構,讀新教的報紙,支持新教的黨派(受較徹底的基督文化薰陶);天主教徒與非宗教人士亦如是,彼此不相往來。

B.     移民美國

1.      10歲時移民美國;

a. 因為其中一位哥哥被徵召入伍,爸爸讓結婚的另一個哥哥移民到美國來(比范泰爾大11歲),哥哥搬到印第安那的Highland,買了40英畝地,並經營小生意,安頓後,邀請父親一家移民與他同住。

b. 小鎮人口不多,有一家郵局、一間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一間學校、一間打鐵店、小火車站。

c. 三個小弟弟上學,范泰爾從一年級(剛開始英文不行),一下子跳回五年級;

2.      19歲蒙召(1914年),進入Grand Rapids的預備學校;

a. Grand Rapids是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的耶路撒冷,設有加爾文預備學校、大學及研究所;學校保有極濃厚的荷蘭色彩;

b. 他曾因想家、不適應而企圖放棄,但未成功;

c. 在這期間,他讀了許多哲學的著作,從柏拉圖到叔本華等;

d. 另外,他修了4年的古典希臘文,也學了荷蘭的歷史與文學;

3.      在這期間,他大量閱讀Kuyper的著作;

a. Abraham Kuyper(1837-1920)在萊頓大學就讀時飽受高等批判的洗禮;直到牧會時,因一位老太太的挑戰、把福音傳給他而重生,之後全心為福音奮鬥!

b. 他主編了兩份報紙,參政,創辦阿姆斯特丹的自由大學,1901-05之間做了荷蘭的首相;

c. 他寫了有200餘本書,其中包括三大冊的《普遍恩典》;

d. 他的主要信息是:聖經中所記載的基督信仰是神所啟示的信仰,而加爾文主義,就內容及生活的實踐而言,是這個信仰最清晰極最吻合的表達!

C.     進入神學院

1.      26歲(1921年)進加爾文神學院,打算將來牧養一間鄉間的教會;

a.       他此時已學了拉丁、希臘及希伯來文;

b.      他過去的「團體社會」生活使他對信仰有極深及廣的認識與瞭解;他服從權威,懂得以神的眼光來看世界,並對神主權的帶領有深度的體會;

c.       如今他接觸到美國的多元社會,他的內心受到許多的衝擊;他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大戰後的病態社會回到神的面前?

d.      學校中影響他的教授有:Louis Berkhof和W. H. Jellema。

2.      一年讀完後,轉入普林斯頓神學院的二年級;

a. 普林斯頓大學在當時是最高學府之一,讀了神學院能夠轉入大學研究部;

b. 當時的神學院聖經教授林立,如Geerhardus Vos, C. W. Hodge, William Park Armstrong, Robert Dick Wilson, Oswald T. Allis,及Gresham Machen;

c. 因為德國經歷戰敗,教育也跟著受影響;美國的學府則聲望提高;然而大學與神學院之間有極大的差異:一個強調絕對、一個標榜相對;一個高舉聖經、一個鼓吹進化;一個信奉基督、一個以人類的智慧誇口;

d 他同時也在大學部修哲學課,哲學的系主任是A. A. Bowman;Bowman是主觀的唯心主義者,相信對存有的詮釋必須從位格出發;

e.       簡言之,他在普林斯頓接觸到自由主義的猖狂以及保守主義的抵抗。  

3. 普林斯頓的護教學:William Brenton Greene, Jr.

a.       護教學的定義:「神學科學的一部分,以證明向理性陳明基督教的超自然與獨一性」(“that branch of theological science setting forth to human reason the proofs that Christianity is the supernatural and exclusive religion.”)

b.      當時所對抗的勁敵是唯心主義者(universal idealists),他們以人的心思為最真實的實體;神學上的唯心主義者以神為眾人之父,而人類彼此為弟兄;

c.       普林斯頓的護教學以羅馬天主教的安瑟倫及阿奎那的證明論來抗衡:

(1)    安瑟倫式:上帝的存在是可以用理性來證明的;既然實存的物體總比觀念中的物體更真實,而神就是完美的化身,神必然存在,因為完美的存在比完美的概念更完美。

(2)    例:涼茶的概念並不解渴,你必須喝到真實存在的涼茶才行。

d.      布特勒(Butler)的類比說:

(1)    用人間的經驗來類比聖經中所提到的事件或教導。

(2) 例:四季的變換、冬後的春天來類比復活。

3.      受Geerhardus Vos的薰陶:

a. Vos的背景與范泰爾相仿:在荷蘭出生、RCN教派的少數派、在加爾文及普林斯頓受教;後來到柏林與史特拉斯堡念研究所,論文是研究亞述文的文本;

b. Vos的學術及靈命都對范泰爾有極大的影響;

c. Vos於1949年過世,追思禮拜是由范泰爾講道、主持。

4.      Gresham Machen的影響:

a. 1881年在Baltimore出生,就讀Johns Hopkins大學,畢業後,進入普林斯頓神學院,展現他學術研究的才華;

b. 之後到德國進修,接觸到高等聖經批判,幾乎奪去他的信仰,但他至終仰賴聖經的可靠性,也因此經驗,特別同情在信仰中掙扎的信徒。

c. 1906年到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書,直到1929年離開;

d. 他熱情果敢,對抗新派時,有但以理的勇氣,對范泰爾有極大的影響。

5.      1923年,他以「邪惡與神義論」得獎,獎金75元;1924年,以「意志及其神學意涵(relations)」得獎,獎金700元;

6.      1925年,拿到Th.M.學位,同年秋天與Rena Klooster結婚;

7.      1927年,完成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神與絕對」,主要是批判康德的唯心主義。

D.     事奉生涯

1.      畢業後,回到密西根州CRC教派的一間鄉間教會牧會一年,他非常喜愛。

2.      母校邀請他回去教護教學,多方考慮後,他答應了。

3.      普林斯頓從1925年,接受新派的神學立場,梅欽等幾位教授與其抗衡;後因總會改組,梅欽與Robert Wilson和O. T. Allis決定退出,於1929年另創正統的西敏神學院,其他加入的有R. B. Kuiper, Ned Stonehouse, Allen MacRae和Paul Wolley;范泰爾當時辭職返鄉,幾經梅欽的邀請,最後終於加入西敏,直到1972年退休,但仍半職教課,到1979年。

4.      1936年,梅欽被迫退出PCUSA(因為他創立了獨立的宣教委員會,被總會駁斥),與其他130餘人,創立Presbyterian Church of America,但因名字與PCUSA過為相近,後被迫改名為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 (OPC);為了支持梅欽,范泰爾也把會籍從原來的CRC轉入OPC,直到1987年。

5.      1937年元旦,梅欽因肺炎過世,范泰爾、Murray及Stonehouse挑大樑;

6.      同年,一些人離開OPC,另創Bible Presbyterian Church;

7.      同時,神學院也經歷紛爭:MacRae因走時代論的神學路線,加上持不同的「基督徒的自由」的觀點(不贊成抽煙飲酒),分道另創Faith Theological Seminary;

8.      30年代末期,與Oliver Buswell起爭執,後者是歸納法的護教者;

9.      40年代中,與Gordon Clark筆戰,在對神的知識的看法上起了衝突;

10.  50年代,與荷蘭裔的牧者們(如Masselink和Daane等)辯論有關普遍恩典的觀點;

11.  曾被邀請做Calvin神學院的院長,多方考慮後,決定留在西敏;

12.  1959年,曾造訪亞洲,包括:東京、台灣、香港及漢城;

13.  60年代,與Dooyeweerd及其學生產生張力,因為Dooyeweerd不願以聖經為其哲學理念的根基;

14.  70年代,他的學生已經茁壯,如Rushdoony, John Frame等,1971年他的學生Geehan編輯了Jerusalem and Athens,呈獻給他;1976年Gary North編輯的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Scholarship也問世;

15.  1972年,他榮譽退休;

16.  1976年建成的禮堂與教室廳,以他命名;

17.  1978年,他夫人過世;

18.  1987年,4月17日,他歇了世上的勞苦,享年92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