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說、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如經上所記、『你責備人的時候、顯為公義.被人議論的時候、可以得勝。』(羅馬書 3:4)
神呼籲基督徒“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若我們聽從祂,我們就必須以在心裡 “尊主基督為聖” 的這種方式去護衛我們的信仰。我們必須以信仰的立場去護衛信仰。太多人向未信者作出信仰護衛時放棄用這種方式的方法,結果充其量只能“證明”一個神存在的可能性 – 而不是肯定聖經中的神的存在。
讓我們看看我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預設在思想中的角色
自然界及思想的統一性
我們存在於被稱為“宇宙”的地方。“宇宙”這個字的英文 (Universe) 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uni”,是指“單, 一” 。第二部分, “verse”,表示 “多樣性,不同的部分”。這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統一而有序的系統,卻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這些部位協調地起作用而成為一個整體,合理的系統。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多元宇宙”。一個多元宇宙的狀態將會是一個非統一,完全支離破碎,隨機地將斷開且不能相連的事實合拼起來。這些事實將會毫無意義地分散在混亂無序及終極的混亂中。
這個概念對科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科學考察的可能性是完全依賴於一個 “宇宙”的這個事實 — 一個有秩序,理性和連貫的系統。如果現實是偶然及雜亂無章,就不可能有基本的科學規律去支配和控制各種的現象。而在這樣的情況下, 不可能有任何現實,經驗,或思想的統一性。
在這樣一個多元宇宙裡,每一個事實都必然是獨立,完全與其他事實分隔,而不會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因此,亦沒有什麼可以在頭腦中被組織及關連起來,因為並沒有一個事實與任何其他的事實有連繫。所以,科學,邏輯和經驗是絕對依賴統一性作為自然界的一個原則。
統一性和信仰
但現在問題必須被提出:我們怎麼肯定知道宇宙事實上是統一的呢? 是否有人曾經調查過宇宙的每一個細節,從每一個最小的原子,到最遠的太陽系之外並其中間所有存在的事物,而他可以這樣具權威地說?人類是否已經對粒子有透徹的認識,包括在太空中的每一個運作,每一刻的時間?人類如何知道統一性支配著世界和宇宙?此外,我們如何能知道統一性在明天仍然生效,讓我們可以推測未來的事件?另外,由於人類聲稱對身外之事物有一定的經驗,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經驗是準確,而實際上亦真是符合現實的呢?
雖然我們不會常問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它們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去考慮。這些問題的重點是要指出一個特殊的現象:它必須意識到,任何或每一個試圖證明物質的統一性的,必然要求循環論證。若要證明統一性,他必須先假定或預設統一性作為其前提。
我們開始辯說宇宙的統一性時,豈不是因為我們先預設我們經驗的統一性和有效性才可以預測因果關係嗎?我怎能肯定因果關係的經驗是準確地反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此外,我豈不是先預設我自己的理性是值得信賴及統一 — 一個需要統一性的理性嗎?
這個問題歸結到這一點。既然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他必須假設或預設統一性,然後在這最基本的假設中去思想及行動。因此統一性的原則不是科學的法則,而是一種信心的行為去鞏固科學的規律。所此,對統一性原則的忠誠 — 儘管在科學是很基礎的 — 是一種內在宗教的委身。
思想中的預設
科學家們在檢測真確的科學法則時,會遵照一個基本的格式。首先,他們會觀察一個特殊的現象。然後在此觀察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可行的假設。接著,為了實現這一假說而進行實驗。其後依次對實驗嘗試進行驗證。然後,經過驗證的假說被接受為一種理論。最後,一個完善的理論被確認為科學的法則,在某指定的情況下成為管轄的規律。
因此,科學活動的基本格式是:觀察,假設,實驗,驗證,理論和法則。基督徒完全同意這一科學方法的有效性。我們接受一個統一的宇宙是允許這樣的概念。
物理學家孔恩在1962他的作品“科學革命的結構”裡指出 ,科學家們必須從某些預見,對事物某些預設的觀念中,繼而開始制定他們的理論和執行他們的實驗。這種預設總是在默默地工作是顯而易見的,尤其科學家在處理特定問題時只選擇了一些基本事實來考慮,而拒絕或忽略許多其他的事實。他們執行某些類型的實驗,而忽略了其他,他們這樣做是要保持他們的預設。一個科學家常持守的最基本預設,就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即宇宙其實是一個有序而有邏輯的系統。若沒有這假設,科學的進行甚至沒有任何立足點。
但事實上,這世上有無數的預設是所有人所持守的,而這預設卻在人的思想和行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人持有不同的預設,而這些預設支配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甚至影響我們如何在數以百萬計的每一刻選擇及採用某些特定的事實。我們所持守的預設是一個基本的模塊,讓我們建立一個認識我們身邊世界的方法。預設是很基本的東西,被我們稱之為“世界和生活”觀。
“世界和生活”觀是一重要框架,通過它我們可以認識這世界及我們與這世界的關係。每個人都必然有一種特殊的方式看這世界 —“世界及生活”觀 — 這可幫助他的腦海去組織這世界的事物。這世界和生活觀必須建立在最基本,而我們認為是真的預設上。我們從某特定的預設開始,而從那裡我們開始我們的學習,溝通,行為,規劃等
中立的不可能性
每個人都擁有預設。沒有人可以從真空中開始運作。簡單來說,我們根本不可能沒有預設而去思想及行動。我們不可能這樣思考和生活,彷彿我們是外星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從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完全對這個世界的知識一無所知,絕對客觀,對真理的觀念完全不受感染:人的表現是藉著他們基本的世界和生活觀而作,而這正好實踐他們對真理的概念。
無論我們是在為我們的道德行為辯護,又或在理性地解釋某事情,我們都是在一特定的情況下進行,以實際的方式去看這個世界。這是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系統。這是我們的世界和生活觀。我們的世界和生活觀,藉著我們特定的預設,就成為一種工具,讓我們有組織地去看世界。
因此,中立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每個人 — 包括哲學家和科學家 — 都有他自己的偏見。這種偏見在他的預設上已經預先決定一些事實。但幾乎所有科學家都在他們的研究中聲稱他們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公正和客觀的。然而人是不能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觀和公正。所有思想必須從某地方開始!因此,所有思想都必須有一些基本的,邏輯性的原始出發點或預設。最起碼,我們必須預設外面世界的真實性,心智活動的合理性,外部現實及思想的兼容性,以及自然界的統一性,即因果的法則。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從數以百萬計的事實去選擇某些事實去運用及組織,在這種過程中,某種信心是必要的。從這角度來看,預設是自辯或自證的。
事件和它的解釋是不能分開的。事件是不能單獨存在。他們必須從更廣泛,統一的整體或系統裡去理解。它必須在我們理性的頭腦中被組織,從而和其他的事實和原則作關連。這引進我們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哪一個系統可以給宇宙裡的事實有意義?哪一個思想的系統能為現實提供足夠的基礎?為何我們的情況有利於理性的思想和行為?有秩序的宇宙的基礎是什麼?
世界觀的對碰
當我們對比基督徒的思想與非基督徒的思想時,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不是對比兩組孤立的事實。我們不是在比較兩個真理的系統,大家在共享一個基本上相似的外貌,而只是在某些間歇中有斷續的不同。我們是在對比兩個完全,完整及對立的思想體系。每個支持一個系統的特定項目被提交時,亦會被另一個系統在它的整個系統所隱含的基本假設中被評估。無論對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每一件事實或被提交的數據都會被進行比重,分類,組織,然後藉它們已經滲透的世界和生活觀而判斷其可能性。
因此,我們必須看到,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辯論是對比兩個完整的世界和生活觀 – 兩個終極委身卻是彼此對立的預設。兩個完整的哲學在對碰。當要求不同的科學證據時,它們會被兩個互相排斥,截然相反,持有預設的信念系統中被裁定。
因此,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辯論最終一定會去到它們終極權威的地步。每個系列的爭辯必須在某點結束;如果他們依賴一個無窮盡的論點和理由,一個結論永遠無法被提出。所以,所有辯論必須在某點,在某些不能再問的前提下終止。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出發點,一個人的預設。這表面的問題是:哪一個信仰系統提供基本的前提,對於觀察,理性,經驗和有意義的話語是不可或缺的? 即那個信仰系統將會被選擇:基督教或非基督教?
基督教系統及預設
基督教的起點是什麼?什麼是他最根本的預設讓他建立整個世界和生活觀?我們從哪裡開始我們的論點?
基督徒的思想在其邏輯上最原始,最根本,最滲透和必要的出發點和預設上,是植根於在聖經中啟示自己的神。因此,我們的預設是神,祂的話語。聖經,作為祂自己沒有錯謬的話語,向我們啟示神自己的屬性。
上帝是自足的,在祂自己之外完全沒有什麼其他需要。宇宙中的一切卻完全依賴祂。 上帝是無所不能,完全有能力創造整個宇宙。上帝是有位格的,從而使浩瀚的宇宙有意義。並且神清楚和有權柄地在聖經中啟示自己,所以我們可以在祂的話語中建立作為真理。
整個基督教系統的思想紮根於這個神;聖經中的神。我們預設祂就是那樣的神。 如果上帝存在,而要求我們在聖經中建立信仰,我們不能在任何一方面挑戰或試探祂。我們認識了自足的上帝,及完全需要依賴祂的人類和宇宙。因此,我們不需要徹底知道一切的一切。上帝知道所有的事物,而祂在祂的話語中向我們揭示了統一性的真理(創 8:22;西1:17;來1:3),及一切我們需要建立起的其他真理。
非基督教系統及預設
對於這樣預設的系統,請問非基督教預設什麼作為其終極真理?世俗人可提供什麼作為其最終權威?
非基督徒在終極解釋宇宙時,一定不會以全面,自足,全智,有位格的上帝作為他的出發點,卻依賴模糊不清,混亂,非位格的機遇。他斷言宇宙是由非位格的機遇及極大跨越的時間的組合而產生。因此,其終極出發點和宇宙的所有環境是時間加上機遇。
因此理性的科學是植根於非理性的機遇。科學家無法談論宇宙的設計或目的,因為並沒有設計或目的。在一個隨機系統中不可能有目標或目的。
對於非基督徒所委身的本質來說,科學一定假設事件是非理性的碎片散落而等候人類將其理性化。因此,現代科學是精神分裂的。一方面,所有事物的來源都是隨機,不受管轄的機遇。另一方面,進化論假設一切並非隨機,而是統一的:雖然一切都不受管轄,然而卻正朝著一個向上的方向,從無序到有序,從簡單到複雜。
在這方面,基督教護教學家範泰爾指出:“在他自己的假設中,他自己的理性是一個機遇的結果。他可尋找到的合理性及目的,仍然受制於機遇的結果。”為了證明一個理性的宇宙是偶然而成,人必須相信理性是依賴非理性,亦是它的結果。
不僅所有事實都建立在機遇上,這更使得人成為真理的最終標準,人 – 有罪,會犯錯誤的,有限的 – 在非基督教的系統中成為終極。
預設造成差異
外部現實(本體)
當被要求對有序的宇宙和所有外部現實提供基礎和出發點時,基督徒指向聖經中自存,無所不在,全能,全智的神。
當非基督徒被要求對有序的宇宙和所有外部現實提供基礎和出發點時,他幾乎一無所指。一切的一切由非理性的機遇從無而生。當被問是否有事物能奇蹟般地即時從無到有,非基督徒會積極的答覆說不。即時奇蹟是不可能的!但當被問及是否有事物可以在數十億年間由無到有,非基督徒很肯定的回應說有的。正於範泰爾所指出,非基督徒忽略了一個事實,如果一個零為零,那麼十億個零亦只可等於零。因此,基督徒對於宇宙有一個超過足夠的解釋,而非基督徒卻沒有任何理由。
知識(知識論)
基督徒將他知識的理論建立在聖經中全面而無所不知的上帝上。神對一切有即時,真實和詳盡的知識。同時祂還在聖經中向人透露全面而明確的原則,並給予知識一個肯定的基礎。這樣的基礎確保了人若知道什麼(儘管他不是什麼都知道),他是能真實地知道的。知識之成為可能,是因為人的頭腦是上帝所創造的,是能接收外界的事實,並是由上帝給予其有效性。
另一方面,非基督徒必須建立自己知識理論的基礎在與他建立在現實一樣,是模糊,混亂和非理性的機遇。如果貫徹地依循非基督教的知識理論,將徹底摧毀所有的知識,從而在動盪的非理性主義的海洋中被淹沒。在非基督教系統中,理由是沒有理由的。在一個機遇的系統中,概率,可能性,秩序,理性等的概念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基督教對知識是有一個可靠的基礎,而非基督徒是沒有的。
道德(倫理)
當我們考慮道德行為的問題時,例我們應該如何自守這問題,也是必須在其系統中被解決。
對於基督徒,道德是建立在聖經中全善,全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有位格及永恆的神身上。祂的旨意,植根於祂的本體及本性,是人對是非的標準。因為上帝是全善的,聖經中所啟示的道德原則總是與我們的情況有關連的。因為上帝是永恆的,祂的道德命令對人總是有約束力的。
對於非基督徒,他們沒有確定倫理的基礎。既然現實是建立在虛無而知識是植根於非理性主義,他們的道德觀可以是非純潔,與客觀無關。在這種非基督徒思想的預設系統中,不會有 – 亦不能有 – 終極不變的道德原則。一切都陷入了隨機宇宙非位格的流動中。隨機變化在這樣一個系統才是終極的,因此道德會減退到純粹的相對主義。非基督徒的思想不能對道德行為提供任何判斷。
目的(目的論)
對於宇宙和生命是否存在任何價值和意義這個問題,基督徒肯定地回答是有的。這個世界是有意義,因為它是由聖經中有位格,慈愛,全面,永恆的上帝,有意及有目的地創造的。而人的出現亦是由慈愛的上帝有目的的創造。此外,人在上帝創造他的那一天,就被分配一個特定的和深遠的職責。人及他的任務必須在永恆的上帝和祂的計劃裡被理解,而不是在於他自己及機會和變化的環境裡。
非基督徒思想破壞了人的意義和重要性,斷定他只不過是在一個機會,偶然的集合中而產生,從原始軟泥中而出的一個僥倖。人只是一個在巨大的,非位格的,多億歲的老宇宙中的一個微弱的麈點。只僅此而已。
結論
對於問哪個系統最足以解釋外部現實,知識的可能性,並具有約束力的倫理,和有意義的人,答案應該是明顯的。事實上,捍衛基督教是很簡單。我們用否則是不可能作辯論。那些襲擊基督教系統的其實必須先認同基督教的系統。如果聖經中的上帝不存在,就沒有人在真實的世界中可作爭論,更不會有理性的可能性,而其中的辯論亦是偽造的,辯論亦沒有目的!
達爾文在1881年7月3日親自致函W. Graham時說得好:“但我總是出現可怕的疑惑,這些從低等動物頭腦所發展的人的頭腦的信念,是否有任何價值或全然可靠。若有任何信念在這樣的頭腦中,是否有人信任猴子頭腦內的信念?”
保羅在羅馬書 3:4也說得好:“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