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許多人批評神學院的教育對屬靈增長並無幫助。而決定進入神學院進修的信徒都是願意一生作耶穌門徒,委身事奉神的人,但往往一進入神學院,卻發現必須上一些對自身屬靈生活並無直接幫助的課程,諸如語文課,學希臘文,分解不同的動詞;上神學課,談迦克敦會議、何謂屬性相通……等等。因此,就對神學院的學習產生懷疑,以致干擾了他們對屬靈生命的追求。而這疑慮也正好印證了過去一些屬靈長輩們的看法——即神學院對靈命增長並無益處,徒增許多神學知識,叫人心高氣傲而已。由於我個人也是神學院出身,曾經歷神學院的學習過程,對於神學院並非屬靈培養的最佳之處,深感心有戚戚。「神學院」的英文是”SEMINARY”,與這字讀音非常接近的是CEMETARY(墓地之意)。如果講得太快,SEMINARY就變成了CEMETARY。的確有許多人一進入”SEMINARY”,他的信心反倒進入”CEMETARY”了。盼望我們在神學院的學習是一個全人的學習,而我們的神學訓練不只是知識的累積,同時也是屬靈人的建造。究竟一個真正的屬靈人是什麼樣的人?真正的屬靈領袖擁有什麼氣質?如果今天他在神學院出現我們能否從他的外表辨別出來?
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使徒保羅用一個比喻來描述一個真正的屬靈生活是需要訓練、需要紀律的:「我是功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保羅所關心的是一個事奉者的建造,非事奉的建造。因此,一個事奉神的人,儘管他外表的事奉看似非常成功,但極可能他的靈命瀕臨破產;再者,雖然他擁有一個人數眾多、充滿活力的教會,卻不表示那教會是健康的。保羅在乎個人靈命生活的建造,因此,在要求信徒們跟隨的同時,也自我要求,以身作則,並務求自己所教導的與自己的言行並行不悖。這也正是神學院殷切期盼達到的。
談到屬靈生活的建造,其根本問題就是要改變。但我們若仔細觀察今日教會的現況,及傳道人的生活,不難發現他們所尋求的目標、人生觀、價值觀竟然是非常屬世的。他們常會用屬靈的語言及外裝來刻意掩飾內心的欲望,然而實質上卻與一般人毫無差別。教會的牧師常無可厚非地希望教會能增長,鼓勵信徒們能多渴慕追求、婚姻美滿……,卻鮮看到教會領袖、牧師更多鼓勵他教會的信徒在愛上多多增長、讓生命充滿真實的喜樂與平安……。而且,多半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教會信徒也只是形式上作作禮拜,主日早晨到教會見見朋友,和牧師打聲招呼就了事,生命缺乏改變,完全不像保羅所說在主耶穌基督裏是新造的人,更遑論在每天的生活中有真正的愛,喜樂與平安。
反觀保羅、耶穌基督,他們邀請信徒們跟隨的,他們都能做到,作群羊的榜樣。故說今日教會的根本問題是缺乏改變一點都不為過。
改變確是當今教會的當務之急,但談何容易?於是乎許多教會領袖抄捷徑、找方法。到底我們該怎麼天天改變,以真實地過成聖的生活呢?最基本的原則是:學像耶穌基督。仔細研讀福音書,看究竟耶穌在世時如何能與父神間保持親密的關係,並過充滿活力的屬靈生活。進而從耶穌的生命上有所學習。要看耶穌如何整合他的生命,並且永保活潑有力的生活之前,我們必需瞭解何謂屬靈生活。
在這裏我要用「界限」的概念來談屬靈生活。這並非我首創的,乃是一位著名的英國新約學者在其新近所寫的羅馬書注釋中所提出的研究。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他發現大部分拉比的作品著重三方面談論:ㄧ、割禮的問題;二、飲食的問題;三、守安息日的問題。他感到相當納悶。因若問當時的拉比,律法最重要的是不是這三個?他們肯定會予以否決,那麼為什麼作品中卻只談這三方面的問題呢?於是他就嘗試以社會學家的角度來思想。社會學論到每一個次文化裏,都有其所謂的界限的記號,以界定孰是屬「外面」的、孰是屬「裏面」的?!而上述的三個律法正是猶太文化中的界限記號。早期教會的猶太人認為恪守割禮、飲食、安息日等規條的才是真正的猶太人,才是屬猶太文化「裏面」的人。容我用現代的例子來解釋。假如今天有人身著義大利名牌西服,開著BMW的跑車,他就被認定為雅痞;又如果有人抽著大麻,披頭長髮、開著VOLKSWAGON的小車,那麼他活脫就是嬉痞。我們慣以人的外在的表像來分類,為人貼上標籤。教會中也常是如此。牧師們也有自己的次文化,常需在人前表現出對生命的熱誠,殷勤地與人握手,以關愛的眼神目視會友……等等。這些都是界限的問題。
然而,耶穌與保羅所教導與強調的卻不是界限的問題,乃是心的問題。馬可福音十二章二十九至卅一節:「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在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由此我們可看出耶穌真正關心的乃是愛人、愛神,是取決於心。保羅的論調也異曲同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三節說道:「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 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保羅與耶穌都強調心的問題,但猶太人與一般教會所關心的卻是外表。以外表為依歸的,質疑人是否真正順服法規,非常機械化。然而以心為取向的,則是關心人是否轉向天國之路。
因此,何謂真正的屬靈生活?其目標豈是知識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一個人具備許多知識,受了許多神學訓練,不代表真的很屬靈。豈是循規蹈矩嗎?這是多數人所肯定的答案,卻不正確。一般認為一個好的基督徒是一個順從謹守的人。如猶太人的傳統 須遵守一切法規,又如維多利亞時代對禮儀規範的講究。故今天如果有一位牧師,他所牧養的教會人數增長快速,常受邀各教會講道,媒體也爭相報導,必受這教會的執事與會友們的歡迎。即使這位牧師在成功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充滿苦毒,嫉恨,與譭謗的內心。只因人看不到內心的齷齪,自然無法開革牧師,請牧師離開教會。但若有一天,牧師在停車場隨手燃起一根菸,正巧被執事們瞧見,可能隔天就要被逐出教會了。為什麼?因為在教會的次文化裏,抽菸的行為是不當、不對的,甚至是罪。其實,抽煙與內心的苦毒與嫉恨都是罪。而人善於包裝自己。一位內心有苦毒、嫉恨與譭謗的牧師,通常會在外表上更多順服次文化規矩,然後以成功的外表來掩飾殘破不堪的內心。故屬靈生活的真正目標也不在乎謹守某一個次文化的要求,在其中循規蹈矩而已,乃是要改變,因耶穌來要叫我們的生命得著改變並得著更豐盛的生命。
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改變,並且活的愈來愈像耶穌基督?心中有更多喜樂、平安、更多愛人、愛神呢?這就必須有一套好的策略。在談策略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成為耶穌門徒的真義。路加福音六章四十節:「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學生一樣。」意思是學生終究要學像老師。故耶穌門徒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要學像耶穌;至於非門徒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要像耶穌。其實我們捫心自問,即使我們說了很多像耶穌的話,仍根本不像耶穌,連傳道人、神學院老師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的生命未因信基督而有所改變。為什麼沒有改變?最大的問題就是罪。我要強調,這裏所談的罪非指罪行,乃是罪性。我們與生俱來的罪性需要天天去面對,若想靠個人的意志是絕對無法超越的。也無法靠一次靈恩聚會、聽聽某位講員的講道,忽然被聖靈充滿,隔天就變成完全新造的人。很多人都嘗試要像耶穌,想要更多愛人、愛神,但皆告失敗,於是乎就默默地放棄了。真是可惜!
故我們需要一套幫助我們達到生命改變的好策略。但在這之前,仍需澄清一些觀念:
嘗試與訓練
今年亞特蘭大的奧運,美籍短跑名將麥可強森在運動場上囊括了兩百及四百公尺金牌,一夕舉世矚目,成了媒體的寵兒。我們都清楚,若麥可想在奧運場上一舉勇奪金牌,打破世界紀錄,絕不可能光憑當天直接前往運動場上比賽試一試就能得到獎牌。比賽之前必有無數日子的訓練。因此我們必須作個區別,一個人想得金牌絕不能光靠試一試,必須受訓練,整個生活的作息、飲食習慣、訓練時間、內容等等都必須調整、改變,為的是要達成得獎的目標。同理也可運用在我們屬靈生活的建造。為了達到像耶穌 成為真正屬靈基督徒的目標,我們在生活上也須作整頓與改變。哥林多前書九章二十五節說:「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步過是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功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我們看到保羅把自己放在一個受訓者的角色,而非試一試而已。須知我們絕不可能試一試就會愛人、或禱告,也不可能試一試就會更屬靈。
有紀律的人
一個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他的生命必經整頓、調和,並能觀察耶穌基督到底如何天天保持與父神有交通,過有活力的屬靈生活。故紀律的生活是必要的。原因無他,因紀律是調整生活的利器能幫助每一個欲達到某一目標的人,無論他是運動員、音樂家、或著名學者。說到紀律,就不得不厘清一些有關屬靈紀律的錯誤觀念。第一個錯誤是,有人以為紀律是一件令人不悅的事。然而屬靈操練的目標是學像耶穌,本是美事,不應覺得不悅,反應歡歡喜喜的。第二個錯誤是,有時我們一想到紀律就天真的以為只要守紀律就可以賺取屬靈的馬屁分。並且自以為是地認為,若所做的超過了基本要求,神就應大大祝福我們。其實我們遵守紀律本是應當的,不應把它當成與神交換祝福的籌碼。第三個錯誤是,將紀律視為一種屬靈的溫度計。常常牧師會問我們屬靈生活好不好?我們直覺的反應是牧師在問禱告生活好不好?靈修正不正常?那是我們把這些當作自己屬不屬靈的代表。其實神並不關心你禱告了多少,及靈修的進度如何,所關心的是你的生活 全人的生命,是否每天活出基督來?我們所熟知的美國職籃芝加哥公牛隊籃球明星麥可喬登,球技高超,令人歎為觀止,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他能巧妙地運用身體的轉動,瞬間在空中灌籃,這樣優越的球員,賽前仍免不了要作些熱身運動。今天多數人的錯誤,就是常把熱身運動與球賽兩者混淆了。靈修與禱告就好比賽前的熱身運動,而我們要過的是生活,生活才是重點。有了充份的熱身與訓練才能幫助我們在球場中盡情發揮。有紀律的靈修與禱告生活則可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更屬靈,更像耶穌。
對作真正屬靈的基督門徒來說,究竟有那些屬靈紀律是需要操練的呢?有一本好書,書名是屬靈操練禮贊,作者在書中列出許多屬靈的紀律,但其目的絕非要人把它們統統學會,要切記那只不過是幫助我們能在每一個日子更多愛人與愛神的熱身運動與訓練。既然學像耶穌是真正屬靈人的生活目標,就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思考,以幫助我們培養好的紀律,達成目標:
福音書中的耶穌其生命如何?如何作才能像耶穌?那些教導值得注意?
我們的生命中有那些障礙必須突破?
那些操練是必須作的,裨能突破生命障礙而像耶穌?
以下我要建議一些屬靈的操練:
第一、是放慢腳步。在這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忙碌也就免不了。在神學院也是如此。最常見的是,一到考試周,同學們忘記該有的禮貌、招呼,往往「視而不見」、「目中無人」處處流露出隱藏的自私。有人以忙碌來代表個人的成功、真正具領導地位、及屬靈的記號。其實,「忙」是屬靈生活的致命傷。坦白說忙碌也是我的問題之一,要如何放慢腳步,我也尚未抓到訣竅。因此這是需要加強學習的功課。該如何放慢腳步呢?我想可從開車不爭先、不搶黃燈;買菜付賬時,寧願排長龍、不插隊;搭公車時,按順序上、下車,不爭先恐後……等等,利用機會調劑,學習放慢腳步。
第二、是認罪。多數人不敢認罪,其真正的原因是不敢面對自己。人心中最隱密的地方,也是最危險、最佈滿恐怖的地方。期望我們心中那片園地是為神話語所光照的地方,而不是一處見不得天日的隱密之處。誠然、承認自己有罪恐怕是人最難辦到的,我們常怯於認罪,也不願向人說道歉。因為一旦承認,就彷佛比別人矮了一截,殊不知認罪反而是因開放自己而能重獲新生。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承認自己的罪,也學習彼此認罪。
第三、獨處與靜默。這是西方靈修神學中最基本的操練功夫。許多屬靈偉人發現人的口常會誤事,人喜多言,言多必失,以致于常禍從口出。早期沙漠教父常教導學生們一項功課就是在神面前靜默。在華神,學生較多被教導要多說話,好積極將福音傳給人。口遂成了一項工作的利器、事奉的本錢。然而,安靜卻也是必須學習的,在獨處中等候神。並且我們也當學習將我們自己的口舌獻給神。
第四、禱告。禱告是基督徒每天的功課之一。但一進到神學院,有些禱告往往因模仿某位知名的牧師,致內容、聲調變成一種大祭司式的禱告,不夠真實與誠懇。其實,禱告,及如何藉禱告來培養美好的靈性,乃至從禱告中學習分辨並獲得神對其個人所要說的話,都需要被教導。十六世紀耶穌會的創辦人羅耀拉所著的靈操一書中,就詳載了一些有關如何禱告的內容,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以幫助我們能更專心地享受與神親密的時刻。
第五、作僕人。作僕人不是指掃地,倒垃圾……等雜工。而是學習如何事奉人。建議您選定一個完全沒有忙碌行程的日子,把那一整天或半天的時間送給你的妻子、父母,或朋友。陪他(或她)做喜歡做的事,傾聽他的心聲,分享他的喜怒哀樂,或分擔他的愁苦。
第六、屬靈同伴。在神學院,很多同學都有禱告同伴,這是可喜的。但須知屬靈同伴不光是彼此代禱,互相切磋功課的同伴而已;而是能彼此說誠實話,一方針對問題提出諍言,另一方能虛心接納雅言,真正關心對方靈命成長的同伴。
上述六項屬靈操練提供諸君參考,但切記這不過是熱身運動,是訓練,為的是幫助我們達到真正的目標 愛神、與愛人。
美國近代有一位屬靈學者名叫湯瑪士摩頓,他曾說出一席值得人玩味的話:「沒有一個人想做初學者,但是一面對屬靈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卻是名符其實的初學者。」從前,在一處偏遠山區的小部落裏,村莊被敵軍所佔領。有一天,敵軍首領到達這村莊,命令村長交出窩藏在這村莊的間諜,否則絕不輕饒這裏的村民。的確,前些日子有位陌生人來到村莊,他的親切使他很快地就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因此,村長一時不知所措,對是否交出這人猶豫不決。於是召開村民大會裁決,但討論仍未果;只好請示牧師神的旨意為何?當下牧師翻開了聖經,經文正好是約翰福音十八章十四節:「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的那位。」就下結論說神的旨意如同經文所記的『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既然有神話語的印證,村長遂安心地把陌生人交給了敵軍。但可怕的是他們幾乎整晚都聽見那位陌生人被酷刑折磨的淒厲哀嚎聲。直到天亮終被折磨至死。幾年以後,又有一位陌生人來到這個村落,質問那位牧師,是否還記得當年被交給敵軍折磨至死的青年,牧師義正嚴詞地說,他們是仔細查考聖經,尋求了神的旨意之後所做的決定。那人卻說道:「其實你們做錯了。多年前的陌生人是為拯救你們而來的。你們雖查考神的話語卻忘了看神的眼睛。」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神學院不算短的日子裏,也許你被許多語言課或神學課所填滿,細心鑽研聖經原文,對神話語的解析越來越熟練;努力裝填各家神學思想,逐漸堆積豐厚的神學知識。但這些都不足以表明你是個真正認識神的屬靈人。最最要緊是當提醒自己是屬靈生活的初學者,不只學習紙上的知識,也要學習常常將眼睛轉向神。
轉自神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