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伊甸園的咒詛(The Curse Reversed)

扭轉伊甸園的咒詛(The Curse Reversed)
作者:Nicholas T. Batzig
駱鴻銘譯自:
http://feedingonchrist.com/the-curse-reversed/

要了解耶穌救贖工作的本質,一個重大的關鍵是明白上帝對持有祂形象的人,在他們悖逆後所宣告的咒詛。當亞當一犯罪抵擋上帝,把罪咎和敗壞帶給全人類後,上帝立刻降臨,帶來與祂的受造之物的行動匹配的盟約咒詛。祂的第一個咒詛宣告是針對那惡者,牠引我們第一對始祖,要他們反叛上帝;然後祂宣告對女人的咒詛,最後祂宣告對亞當的咒詛——所有人類的盟約元首。


這些咒詛最迷人之處是它們是有策略地按照每個被造之物悖逆的順序而賜下的,而且它們是有策略地根據每個受造之物在成全被造界的使命上,要藉著「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以及治理大地所扮演的角色而安排的。簡而言之,亞當和夏娃原本要藉著順服上帝,並通過充滿這個世界、改善這個世界,把世界變成伊甸園。這個世界本是上帝所造,要賜給擁有祂形象的人,作為一個可以居住的產業。以下是關於咒詛,以及上帝藉著第二個亞當的救贖和新創造之工,扭轉這個咒詛的五個看法。


一、第一個咒詛放在蛇的身上,因為牠是第一個悖逆的,也是第一個把混亂帶到上帝的世界的。
聖經清楚表明,「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上帝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 聖經其餘的部分,用傅格森的話說,「基本上就是創世記三章15節的詳盡註腳」,是展開上帝放置在撒但和牠的後裔,以及女人和她的後裔之間的敵意。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聖經中「後裔」(seed)這個字,其性質是第一人稱單數、陽性,但是眾多的人,在一個次要和相關的意義上,是被包括在這個字眼當中的。它含有那一位(the one,即基督)和這人(the man)的觀念。在這首先的咒詛裡,含有一個應許。這是對救贖主的第一次應許。上帝應許要打破蛇的頭,即便蛇會攻擊並傷害女人後裔的腳跟。在蛇和女人後裔之間的戰爭中,蛇會受到一個致命傷,而那位救贖主會受到一個本意是要致命,卻成為有如只是傷了祂的腳跟的傷。這兩個傷處的差別在於,救贖主會在祂從死裡復生當中獲得醫治。Stuart Robinson,一位南方長老會的神學家,在他精彩的聖經神學名著《論救贖》(Discourses of Redemption)中,闡述了亞當和夏娃在這首先的應許裡所學到的八件事。他解釋說,他們也許學會了:
1. 人類的救贖者和恢復者會是個男人,因為女人的後裔是「他」。
2. 與此同時,祂會是個比人還要偉大的存在,祂甚至比撒但更大;因為祂會成為人類的征服者的征服者,在祂的努力下,祂要恢復一個罪惡的世界,是人所失去的世界;然而祂卻是無罪的,因此祂必然是神聖的。
3. 此救贖必然會涉及到一個與撒但的本性「為仇」的新本性(人在墮落後就臣服在撒但的本性之下)。
4. 這個本性是由上帝的能力所重生的;因為與撒但為仇並不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而是,耶和華如此說:「我要把敵意放在……」
5. 此救贖必要藉著代替性的受難來完成,因為救贖主的腳跟必要在恢復的工作中受傷。
6. 此救贖之工必會涉及到把一群蒙揀選的後裔,一群「特殊的百姓」招聚出來,與一群受撒但控制的天然後裔為仇。
7. 此救贖必要涉及到這群特殊百姓永久的衝突,在其代表性的元首之下,企圖要傷撒但的頭,也就是,「摧毀魔鬼的作為」。
8. 此救贖必要涉及到女人的後裔在受難之後的最終勝利;因此必要涉及到勝過死亡,並且把人類恢復到它原始的狀態,既有靈性,也有身體,即墮落之前完全蒙福的狀態。(註1)
聖經為女人後裔和蛇的後裔之間的敵意作出了見證。該隱,聖經說他是「屬那惡者」,對亞伯懷著敵意;世人對挪亞和羅德懷著敵意;埃及人迫害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之間的衝突(以及所有與以色列爭戰的國家,或欺壓以色列的國家)。儘管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與救贖主在救恩上有聯合,然而舊約的以色列國是那將要來的上帝的兒子的預表,也是培育那將要來的救贖主的溫床;因此,在救贖歷史中,祂代表著女人的後裔。當救贖主降臨時,這個敵意出現在魔鬼和基督在曠野裡的衝突,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大祭司和文士對基督的反對上;基督,連同施行約翰,解釋說他們是「毒蛇的種類」,「他們的父是魔鬼」。最後,這個戰爭出現在基督的復活和高升後,世人對教會的反對上(啟十二章)。儘管基督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死,打敗了魔鬼(太十二22-30;約十二31西二15),我們仍在等候這個勝利的完全彰顯。到那時,基督和祂的教會要在最後審判中,將撒但踐踏在腳下(羅十六20)。簡而言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是「D-Day」(D日;攻擊發起日),而最後審判是「V-Day」(V日;最後勝利日)。在十字架上確然發生的事,會在最後審判中完全實現。
二、在對蛇的咒詛中提到了女人,因為她是最先悖逆的,救贖也要藉著她而來。
如果有人問到,為什麼在對蛇的咒詛中首先提到女人,然後上帝才對我們第一對父母說話,我們可以給出幾個重要的回答。第一,首先悖逆的是女人。如此,上帝先對女人說話就是順理成章的。不過,耶和華也沒有過於苛責女人,以免她因為她的行動備受她丈夫的奚落而過於傷心。創世記三章15節提到的耶和華所說有關女人後裔的事,是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所關心的。
三、對女人的咒詛是就她在遍滿地面的使命上所扮演的角色而宣告的。
當我們問到:上帝為什麼要在宣告祂對女人的咒詛時,把祂的咒詛放在生產這個行動上,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而這個答案是,這似乎和女人在墮落之前,在生產的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關。亞當和夏娃本來應該要履行創造的使命,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大地」。亞當和夏娃可以向外擴展花園聖殿的方式,是通過生養眾多來彰顯上帝的榮耀。既然女人讓自己被騙,放棄了她按照上帝原先所希望的、人要履行的治理大地的權力,她就要在她原先可以履行這個使命的地方受苦,以提醒她,她如今已經無法完成了。女人如今只能按照她和她的盟約的頭的形象,生出敗壞的兒女。即使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高抬他們的兒女,以及他們在養育子女上的成就,到一個程度,彷彿他們相信,他們可以達成上帝在創造時的原始意圖。
在祂滿有恩典的籌算中,上帝繼續成就祂要人治理大地的意圖,甚至部分是通過生兒育女的過程。不過,以一種人永遠無法想像的方式。上帝要成為人,由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好叫祂可以從律法的咒詛中救贖我們,並且藉著祂自己的死造就一個新的創造。希伯來書的作者把這點說得很清楚,他提到「來世」,並且解釋說,我們「至今還不見萬物都服祂」,但「唯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祂因著上帝的恩,為人人(祂所有的百姓)嚐了死味。」(來二8-9)
四、放置在男人身上的咒詛和他統治大地的使命有關。
正如上帝在女人本來要在統管世界的職責上所要扮演的角色上,向她宣告咒詛,同樣,上帝也在這件事上咒詛男人。男人本來應當「修理、看守」伊甸園。工作本來是男人履行統管使命的基本方式之一。藉著使用耶和華賜給他的恩賜,男人可以為了萬王之王的榮耀而治理世界。與此相反,上帝如今說,對墮落之後的人來說,工作會變得艱難和痛苦。男人要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男人本是從土而來,如今地卻要給他長出荊棘和蒺藜。在墮落之前本來應該是簡單而可以享受的事,如今卻變得勞苦而繁重。
在墮落之後,人企圖藉著他自己所作的來履行統管的使命,只是徒勞無功。人從此無法靠他自己的工作來履行這個統管的使命。不過,有一個人要來,會以祂的一生和死亡的工作,來完成這個使命。在祂復活之後,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耶穌獲得了所有的權柄和能力,上帝的兒子和新創造的代表,以及得贖的人類。祂如今坐在上帝的寶座上,藉著福音的傳講,使人作祂的門徒,叫萬物服在祂的腳下。
五、基督,末後的亞當,把亞當的咒詛擔在自己身上,以救贖祂的百姓。
正如對女人的咒詛同樣的情況,耶和華要在對男人的咒詛中帶來祝福。男人的罪和咒詛的解答,會在耶穌基督,第二個亞當(羅五12-21)身上找到。祂是末後的人——前來代表祂在亞當裡墮落的百姓,好叫他們得以認識救贖。用傅格森的話說,「耶穌消解了亞當所作的一切,並且完成了亞當所未能完成的一切。」祂成了咒詛,好除去我們身上的咒詛。祂完美地遵行了上帝的律法,好叫所有信祂的人配得稱義。耶穌的救贖大工最有趣的一個層面是,上帝在伊甸園裡對人所宣告的咒詛是如何落在耶穌身上的——也是在花園裡。
當耶穌正要完成祂的救贖大工之際,聖經告訴我們,祂在園子裡,「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廿二44)馬太·亨利註解到:「汗伴隨著罪而來,是咒詛的一部分,創三19。因此,當基督為我們成為罪身、成為咒詛時,祂流出了極為悲痛的汗,而在祂臉上的汗水中,我們得以吃餅,好叫祂可以使我們成聖,並且把對我們的試煉化為甘甜。」
明白這位神而人者,在祂努力要解除亞當所作的一切時,所必須忍受的工作的重擔,並不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次,耶穌在祂受難的當兒,頭上扎著荊棘的冠冕。對我來說,這是祂成為背負罪孽、除去咒詛的第二個亞當,最有力的一幅圖像。再次,馬太·亨利寫到:「荊棘伴隨著罪而來,是咒詛的一部分,而咒詛是罪的結果,創三18。因此,基督,既然為我們成了咒詛,為我們死了,好除去我們身上的咒詛,就感到這些荊棘帶來的痛苦和劇痛,不,是把它們綁在祂頭上做冠冕(伯三十一36);因為祂為我們受難是祂的榮耀。」(譯按:見太廿七26-32註)
最後,耶穌死了。我們在聖經裡讀到有關祂受難的細節之一是:「氣就斷了。」(可十五37)上帝給了人「生命的氣息」。耶穌,第二個亞當,捨了自己的氣息,好叫我們可以擁有屬於的生命氣息。耶穌在十字架上全然忍受了墮落的咒詛。耶穌代替祂的百姓而死。馬太·亨利精闢地說到:「基督確確實實死了,因為祂放棄了聖靈(the ghost);祂人類的靈魂啟程前往精靈的世界,把祂的身體留在一個毫無生氣的泥塊裡」。
有趣的是,正如祂在客西馬尼園開始祂的受難,同樣地,祂也被埋葬在一個花園裡。安布羅斯(Isaac Ambrose),在他精彩的著作《仰望耶穌》(Looking Unto Jesus)裡,作出以下有力的觀察:花園是我們墮落之所,因此,基督選擇從花園來開始祂救贖我們的工作……請思想祂進入客西馬尼園:在亞當犯罪的園子裡,而基督必須在這個園子裡受苦。當祂進到這個園子,馬上就感到極度痛苦。」
但耶穌不只是捨了祂肉身的生命,祂也為我們忍受上帝完全的怒氣。這是許多人對使徒信經這句話的理解:「祂下到陰間」。耶穌在十字架上忍受了與永恆審判相當的刑罰。只有一位永恆者才能滿足一位永恆上帝的怒氣。正如安瑟倫所作的對我們很有幫助的解釋:「所有的罪都是在抵擋一位永恆者,而即使抵擋一位永恆者的一樁罪也配得永恆的審判。」耶穌,身為完全神、完全人,將自己置身於罪、死亡、上帝的怒氣的權勢下,為了我們把墮落的咒詛擔在自己身上。祂打破罪的權勢,除去肉體死亡的毒鉤,並且滿足了上帝的怒氣,為將眾子帶進到榮耀裡。
人既是從土造成的,背叛了他的造物主,因此這位無限聖潔、造作萬物的上帝,就咒詛人犯罪之所。人的罪影響了全宇宙(羅八19-22)。上帝在救贖歷史的不同時期裡,在對人所宣告的或傾倒在人和牲畜身上的審判中,甚至也提示了這個觀念(例如:洪水,對埃及、尼尼微的審判,等等)。在福音裡,上帝應許要救贖的,不只是信祂的百姓,也包括整個宇宙。救贖的應許是給所有信靠耶穌、第二個亞當的人的應許,應許他們會永遠與祂一起住在新天新地裡。
當耶穌在花園裡滴下如大血點的汗珠時,第二個亞當的血就落在受咒詛的花園裡。當祂被掛在樹上,頭上扎著荊棘的冠冕,祂的血也流到地上。希伯來書的作者舉出亞伯的血(從地裡向上帝哀告,哀求上帝審判該隱)和耶穌的血之間的平行對比:耶穌的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來十二24)。耶穌的血哀求憐憫。從一定的意義來說,我們也可以說耶穌的血——既然被傾倒在受咒詛的土地裡——也確保了新的創造。這裡所蘊含的一些深刻的真理,理當使我們跪倒在地,承認我們的罪,並敬拜那位差遣祂永恆愛子來到世上的上帝;祂來成為擔當罪孽的,除去咒詛的第二個亞當!正如約翰·亨利·紐曼所寫的:
讚美我神智慧之愛!
眾皆犯罪羞辱。
第二亞當再戰克敵,
我主救恩得勝。

註:

1. Stuart Robinson Discourses of Redemption (New York: D. Appelton and Co., 1866) pp. 65-6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