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 “后现代思潮中美国主流教会的困窘”)
所謂後現代主義,決不是推翻現代主義而橫空出世的新思潮。它承繼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延續發展出合乎自己時代特點的文化。啟蒙運動的科學主義,在後現代主義沒有變。只是將內容,由牛頓時代絕對時空觀念下的科學主義,變遷為愛因斯坦時代相對時空觀念下的科學主義。科學方法和理性為基礎的最終決斷,仍然是厘定信仰、倫理道德和社會準則的主線。我們聽到最響亮的口號是﹕“一切都是相對的。”這一標準是絕對的,因為它是對後現代科學和哲學總結的結晶。
這個絕對標準向基督信仰的挑戰更進深了。現代主義是用科學方法作為標準,來衡量聖經真理的可信與不可信部分。後現代主義是從根本不信的立場上,把聖經放在相對的位置。新派神學是要把聖經限制在科學可以理解的範圍,把聖經的倫理學放在神學之上;而後現代主義是從不信和相對主義的觀點出發,要把聖經放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一的位置上。後現代的聖經研究者,根本不信有一位聖經所啟示的獨一真神,根本沒有敬畏的心。
什麼是相對的?就是說聖經關於神的創造、神的屬性和主權、基督救贖的特殊啟示,是特定人群的需要,是古代特定條件宗教的自我理解。離開了這些歷史條件,這些假設無法成立。有了這些歷史條件的重複,也只是對特定群體有意義;並不具有絕對的真理性。因為具有絕對真理是不可能的。
後現代社會仍然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中運行。只是在方法和環節上,由馬克思完全破壞與徹底重建的經濟觀念,逐步轉變為韋伯迴圈漸進與自我調整的經濟觀念。早期資本主義通過各種不人道手段,攫取最大的剩餘價值的觀念,逐步轉變為以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贏得顧客信任,保證顧客群體,從長遠角度盈取利潤的方式。要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必須有響亮的品牌。
在這樣的商品社會,如何使宗教在有限的時空內更為有效?教會過去的那一套似乎不行了。現在所提倡的,是經濟效益,是人對人的信任,是吸引眾人的品牌。所以,重新包裝,把曾經在曆世歷代對人有益的宗教都拿出來,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宗教市場上相互競爭,就成為後現代文化的特點。
從教會的角度來看,就是把節目辦的好,對人有吸引力。因此,人不喜歡聽的,儘量別說;即使說,也要說得有技巧。人喜歡聽的,儘量從我們的信仰中,找到可以印證的地方,加以強調和發揮。宗教內容因著人的需要,甚至可以修飾得偏離聖經核心與本質。
同時,商業經營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運作在教會的各個層面。大公司CEO的技巧,用在教會的領導藝術上。事工廠面大就是好,知名度高就是成功的標籤,被貼在教會增長經驗上,供大家來參觀學習。檢查教會的標準很具體﹕人數增加、金錢奉獻增長。
北美最早成功的大教會,是位於洛杉磯近郊的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這裏的牧師這樣解釋罪人和地獄﹕“沒有尊嚴的人,就是罪人;不給人尊嚴的地方,就是地獄。聽到這樣的解釋,我才明白他們為什麼把約翰福音8﹕1-11節,耶穌對行淫婦女赦免不定罪的經文,作為教會建築主體雕塑的用意。
現在北美最紅火的大教會,是德州的湖林教堂(Lakewood Church)。這裏的牧師在接受ABC主播採訪,被問及如何看待基督耶穌並祂釘十字架在基督信仰和他們教會的位置時,他拒絕回答。這些教會的共同特點,就是對聖經進行篩選,只講合乎人口味的東西。信仰的根已經爛了。然而在後現代,就有人喜歡這些。
為什麼?極端的人本主義。由啟蒙運動引發的人本主義和自信,在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和核彈頭的陰影中,以及反復出現的經濟風波和社會動盪中,失去了樂觀主義的主調。從尼采超人的絕望,到薩特存在主義無奈的接受現實,人逐步從抽象、集體化和悲觀的群體,落實到具體和本位的個體。並且希望從這一個體中,找到生存的價值。人,就是你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你的取捨定位,是價值觀取向的重心。別人和整體社會雖然重要,但是你如果失去了自我定位,一切都沒有意義。
這對教會最大的影響,就是為什麼和為誰來教會。耶穌用“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和“愛人如己”,作為最大的誡命;並且要求門徒舍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教會在後現代的特點,就是把耶穌在強調愛人時,所用的對比修飾詞“如己”,大加擴充,不僅成為愛人的先決條件,甚至成為愛神的前提。這樣,就對聖經中神的愛,出現了偏差性的理解。把愛的核心,從舊約慈愛(hesed)豐富的內容,局限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將新約中愛通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彰顯,抽空了,得到愛和像愛自己一樣去愛人,成為信仰的起點和終點。聖經中愛的本質,被斷章取義的歪曲了﹕不愛自己,不可能愛人;沒有人間可以體會到的愛,神的愛也是空洞的。
由此引發的,就是教會生活核心的轉變。我們來教會,本應敬拜神。當愛的內容聚焦在個人身上,敬拜中心就變了。唱詩後常聽到﹕“今天的詩歌,將我從靈裏整個帶起來了。”聽道後常常說﹕“牧師的講道,使我自己今天真有得著。”帶領別人查經時也說﹕“我自己今天的得著最多。”榮耀神和傳揚神的福音,被忽視了。
仔細思想這些價值取向,很能反映我們時代特點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如果說在現代時期,新派神學是用揚棄的哲學觀,把聖經的核心信仰拋棄,而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的教會,則進一步用斷章取義的方法,將世俗觀念合理化。進而,承認基督徒在生活和信仰上的兩重性。
後現代主義宣導下的教會生活,在精神與物質之間,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在主觀信心和客觀真理之間的進一步分離,使得在相對主義文化環境生活的信徒,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分離和矛盾狀態中,保持平衡。
在公眾場合,許多自稱有宗教信仰的基督徒,可以和沒有這種信仰的世人,持守同樣的政治理念,工作態度,金錢觀念,男女關係和婚姻準則等。在屬於私人性的宗教信仰圈子內,他們可以與人分享今生和永生、人可以接受的神、善惡標準的確定、以愛囊括神所有本質等觀念,藉以得到屬靈的安慰。需要作光作鹽的時候,他們或用激進的方法表達觀點、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獨善其身。這些在北美教會很普遍。
什麼是為宗教重新的定位?前任美國哲學協會主席Richard Rorty,在評論葛培理牧師早期傳道內容和風格時曾這樣說﹕“宗教所要解決的,就是我們的孤獨。這比在民主制度下所要給我們公眾資訊和生活標準的教訓,要重要的多。” 這一點,被葛培理的兒女繼承。
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中,如何解決人的孤獨?在後現代社會,常常用消費主義來彌補。911事件後,一位在世貿大廈喪失丈夫的婦女,得到了三百萬美金的保險賠償。2002年耶誕節採購時,她發現自己的信用卡沒錢了。去銀行一查,才知道在一年之內,她以採購的方式,花光了所有的錢。她家裏擺滿了不需要的東西。這是後現代的時尚。
這一點,影響著人們對宗教的要求。教會進一步從以神為本的敬拜,急劇轉向以人的靈魂需要為目標的供應。消費主義在北美教會生活中的特點表現在﹕牧師的職責集中在安慰性的教導和解決心理困苦的關懷;會眾的義務側重於投入金錢,換取和接受精神餵養。這實際上是屬靈需要的購買和銷售,神不過是個招牌而已。這些話很難聽,說出來和承認,都要有勇氣。
2008年6月24日《世界日報》的頭版頭條消息,是翻譯波士頓大學社會和神學院教授柏格的民間調查結果,他這樣說﹕“92%的美國人相信上帝的存在,74%美國人相信有永生。四分之三的人認為許多宗教都可讓人得救。更令人吃驚的是,57%的基督教新教徒,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不是獲得拯救的唯一途徑。此一民調證實,從事激烈文化戰爭,大打宗教戰爭者,只是少數團體。信仰宗教十分熱情,對宗教高度寬容,是美國民眾的特色,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對此,你我怎麼看?我們屬於哪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