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你的信仰系統 之十二

第十二課:(心理學與《聖經》)

對非基督教思想的深層剖析

自從弗來伊德(Sigmund Freud)以來,心理學接受了康德的世界觀,作為它的「世界觀」。康德:人不可能透過科學與理性認識絕對真理;理性與科學只可能認識事物的外表。至於上帝,永生,愛,自由意志等宗教、倫理上的真理,只能「超越」理性與科學來認識。因此,心理學的世界觀包括:自然主義(否認超自然的存在),唯物主義(否認靈魂與上帝的存在),決定主義(否認上帝與人的自由作為事物的成因),進化論(否認創造),相對主義(否認絕對真理的存在)。

在現代期之前,和在目前的「後現代」時期,人堅持「新紀元運動」的哲學前提;我們稱它為「一元論」。一元論相信:上帝就是我,我就是上帝;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上帝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上帝。與一元論相反的是《聖經》的世界觀:(一)上帝就是上帝,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二)人與宇宙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三)創造主與被造物之間有著絕對的區分。(參:范泰爾的著作。)

心理學是什麼?

心理學是一種「偽科學」。科學竭力觀察事實,按照一些理論來解釋所觀察的事實。所分析的事實應該是可以重複的,可以證實的。心理學不是這樣的。心理學中不少的定義和解釋都非常主觀。

幾位心理學理論大師:弗來伊德(「心理分析」),容格(異教徒),Alfred Adler (「認知心理學」),羅杰斯(人本主義;「非指引式」的,「案主中心」的治療),Eric Fromm(修正弗來伊德的人本主義)。

一些所謂「基督教輔導」的理論家:Gary Collins; James Dobson。

輔導是什麼?

輔導可以「非指引式」嗎?非指引的輔導等於非輔導的輔導!(「非指引輔導」這個觀念來自羅杰斯,他是一個人本主義者;這觀念卻被基督徒輔導員與輔導中心廣泛使用。「非指引輔導」強調輔導員要避免表露個人的看法和意願,要儘量減低自己對當事人的影響,免致妨礙當事人的自然成長;所以,當時的治療法提倡輔導員接受當事人,與他建立一個融洽、寬容和不帶批評性的氣氛,以及信賴當事人能以他的內在資源來協助自己。)

「心理病」的神話?什麼是「疾病」?是可以觀察,診斷,開藥或開刀的問題。輔導呢?輔導是「講話」,是帶有道德觀的講話。世俗的心理輔導基於世俗的理論,它是不合《聖經》的倫理。

非《聖經》輔導的目標:心理平衡(弗來伊德),「自尊」,「自我接納」,或含糊不清的所謂「心理健康」。

《聖經》輔導的目標來自《提摩太後書》3:16-17:「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目標:幫助人過有紀律的生活,遵從上帝的話,結出聖靈的果子。

只有好的動機不夠 (羅12:2;約壹4:1)

很多弟兄姐妹在從事輔導的專業或事奉。我們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聖靈住在我們裏面,以真理光照我們,聖靈也會糾正我們對真理的錯誤理解。不過聖靈在我們裏面的光照,和我們好的動機,並不改變一件事實,就是:大多數基督徒的思想中含有不符合《聖經》的觀念,理論,和「前提」(世界觀)。這些往往與《聖經》所教導的相反。輔導員若要成熟,長期有效,必須學習《聖經》的教義:就是純正的,符合《聖經》的神學。

事實上,多數基督徒輔導學教授(除了《聖經》輔導運動的成員例外)是從世俗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教導輔導的。所謂「心理學與基督教融合」必然是失敗的。我們須要聖靈光照我們,理清這些反對《聖經》的觀念,清潔我們的思想。最好,最理想的情況乃是;我們在中學時期就充分吸收《聖經》教義和護教學。這樣,到了大學,我們已經準備好面對世俗心理學的理論,懂得如何過濾,批判。

例如:人是什麼?我們來看主要心理學理論家怎麼說。弗來伊德說:人是一大堆彼此衝突的欲望:生命之欲(性)和死亡之欲(謀殺)。弗氏極度反對、憎恨基督教。羅杰斯說:人的自我,就是過去經驗的總和;人沒有靈魂。行為主義:人就是動物。新紀元運動:人就是上帝。

「心想事成」:積極思想的能力

很多心理學家和新紀元作者相信,人的思想有極大的能力:所謂「心想事成」。你所想的,就能發生:心靈可以控制物質世界,可以控制未來。

「心想事成」若是指我們的思想能控制物質世界(我們的身體,環境等),那麼只有上帝有這種的能力。只有《聖經》的上帝絕對有這能力,有權使用這種能力。上帝思想,計劃一件事的時候,事就這樣成了。他是按自己計劃創造萬物的主!上帝說,「要有光」,就有光。上帝的話是主宰的曉諭,是掌主權,全權的話語。唯有上帝有絕對「控制世界」的能力(賽55:10-11)。上帝是「憑己意行萬事」的主(弗1:5,9,11)。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創1:26-28)。上帝是無限的,祂所造的人是有限的。可是人的確是上帝的形象,人有某些方面「像」上帝的性格。因此,人的理性諭思想,在某一個程度上,是上帝思想的「形象」,是「類比」上帝思維的思維 (analogical knowledge)。當然,上帝的意念不是我們的意念,祂的道路不是我們的道路(賽55:8-9)。祂是無限的,我們不是;祂是掌主權的,我們不是;祂是無罪的,聖潔的,我們不是。所以,我們的思想不可能一想就「創造」一件事出來(除非被邪惡靈控制)。我們必須以順服上帝的話的心來使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必須是「守約順服」的行為。

任何人試圖(或教導人)使用自己的思想來控制物質世界的,都有奪去上帝權利的嫌疑。所以上帝禁止我們行邪術!(申18章。) 新紀元哲學事實上相信我們就是上帝,因此我們應該以上帝自居,這樣生活。這簡直是褻瀆!

我們應該效法上帝的思維而思維 (think God’s thoughts after God);換言之,以信靠,順服《聖經》的心來思想一切的事。(參:傅蘭姆,范泰爾的著作。)

我們應該留意別人對我們怎麼想嗎?有時候應該,可是我們不應成為懼怕別人的奴隸:(一)怕別人會看到真的我;(二)怕別人不接納我,拒絕我;(三)怕別人會傷害我(感情傷害,身體傷害,性虐待等)。唯一從作懼怕的奴隸釋放的方法,乃是首先敬畏上帝!

可是很多時候別人對我們的評語是有用的,是我們需要的。上帝創造世界時設立了三個制度:婚姻與家庭;工作與社會;安息與敬拜(創1:26-2:3)。父母親必須教導兒女敬畏上帝,服從祂(申6:4-9),教師(教會)必須教導學生智慧與真知識(守約順服);政府必須賞善罰惡(羅13章)。因此上帝所設立的權威會對人發出評判,是他們的責任!

一些研究指出很多美國學生不能接受自己的成績不合格。美國學生比日本學生對自己數學成績自信,但日本學生數學成績比美國學生高。這說明什麼?美國社會已經被「自尊」的謊言完全滲透,以致人拒絕面對事實。社會教導我們不要順服權威,不要接受責備。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道德和信仰上是破產的,她僅剩下軍事,經濟和科技的能力罷了!

罪與救恩:究竟福音是什麼?

一位南加州Biola大學的教授說:「罪」就是我們的需要沒有滿足,或我們沒有實現我們的潛能。Biola大學設有Rosemead 心理學院,與福樂神學院的心理學院一樣,是相信「融合」心理學與基督教信仰的學府。

可是,世俗的心理理論,真的能夠與《聖經》的教義「融合」嗎?這位教授說的,剛好與《聖經》對罪的定義完全相反!罪是什麼?罪是對上帝的反叛!罪是干犯上帝的誡命,或不遵守上帝的吩咐。上帝所禁止的,我們去作;上帝所吩咐的,我們不去作:這叫罪!

我們往往把「需要」和「欲望」混為一談。餐廳的侍應若問我:「你需要在你的冰淇淋上面再加奶油嗎?」我要不要奶油,和我的「需要」完全沒有關係!我不需要奶油加在冰淇淋上面,也可以活下去!我們要學習分辨「欲望」和真正的「需要」。

至於「實現我們的潛能」,我們必須以基督作我們的標準:我們的目標是效法基督(羅8:29)。

救恩是什麼?肯定不是「自尊」!救恩乃是罪得赦免,得稱為義,作上帝的兒女,承受永生的產業,順服宇宙的主,在祂國度裏(祂國度已臨,卻未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