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信徒神學訓練(一) 之十四

第十四課:(聖經輔導(三))

世俗觀念

「心理病」:人們問題的來源有兩種﹕身體上的。因此,基督徒與教會的牧長必需與誠實的醫生合作。其他的就是靈性的(就是,行為上的)。靈性的因素有三類﹕(一)自己犯罪,(二)他人犯罪,傷害自己,(三)邪靈。輔導面對的問題,如憂鬱,絕對可能有身體上的因素。心理病觀念的問題在於﹕既是病,人就不需負責任。我們並不懷疑吃某一種藥會有某一種的效果 (包括 side effects)。千萬不要勸一個正在吃藥的人,停止吃藥。這不是我們的責任!很多時候,人的所謂「心理病」其實是罪,是逃避責任。

自尊心:耶穌基督來到世上, 不是要給人一個積極的自尊心 (positive self-esteem);這是心理學和一些基督教領袖的提倡,不是正統的福音。耶穌基督來,是要我們背起十字架跟從祂,要捨己,而不是愛己。我們不是應當愛人如己嗎?所以應該先愛己嘛!

這是嚴重的解經錯誤。《聖經》講到愛人「如己」,是指我們愛人應愛到什麼程度,不是先愛己、後愛人。

我們墮落了的人性,不需要上帝提醒我們愛惜自己!我們的本性就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需要的真理乃是﹕捨棄愛己,去愛上帝,愛別人。

自卑感:聖經沒有自卑的觀念。我們的自卑,是因為我們與別人比較。我們非常在意他人怎樣看我們。而我在意別人怎樣看我,主要問題是﹕我自己最重要,比任何人,比上帝都更重要。解決自卑感的辦法:相信上帝,感謝祂所賜給我的一切。因此自卑與自大一樣,都是不信的表現。很多人很害怕看見我的真相;怕別人不肯定我,不喜歡我;怕別人會傷害我。解決的方法:先懂得敬畏上帝!

輔導過程:投入生命

學習聖經輔導者,要以基督道成肉身的愛來幫助當事人,視自己也不過是蒙恩的罪人,並不比被輔導者好到哪裡去。故而願意將這恩典,以諸般智慧將被輔導者完完全全引到基督面前。因此,學習聖經輔導學的人,也應是護教者、傳福音者,能以聖經的世界觀來看人的問題,幫助當事人看清其思想不合真理之處,並以屬天的智慧,提出實際可行的改變之道,幫助當事人由裡到外,由外到裡地改變內心及行為、擺脫困境,使當事人蒙福,也歸榮耀給神。(以上摘自李台鶯教授之<聖經輔導>)

在整個輔導過程中,我們有幾樣事要留意:I. 我們必需禱告;要具體地,逐件事項為受輔導者禱告。II. 我們必需有憐憫的心。(太9: 35-36)III. 我們需要柔和,謙卑。(太11: 28-30)IV. 我們必需真誠、敞開。(林前2: 1-5;林後4: 1-2)V. 我們需要尊重(take seriously)受輔導者,他有他的尊嚴(dignity)。(林前13: 7)VI. 我們需要幫助他建立盼望。(羅15: 4,5,13;林前10: 13)VII. 我們需要給他真正的幫助;要求他完成一些能幫助他的功課, 其他信徒的直接,實際援助。這能表達愛,幫助生命開始改變。

整個聖經輔導過程包括:收集資料(事情究竟是怎樣發生的?);瞭解真相(必需讓受輔導者能從神的眼光瞭解真相);教導真理(你必需熟讀聖經);立志改變(你需要向受輔導者挑戰,他需要立志改變;意即與神立約);付諸行動(需要計畫);全面重整(你必需使他們加入,溶入基督的身體: 教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