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基督教護教學一)
何謂護教學(Apologetics)?
護教學又可稱為衛道學 ── 以聖經神學的事實示證基督教的真理,面對哲學,科學上的問題,為正統信仰作出辯護。 參:彼前3:15;林後10:4-5;猶1:3 。
護教實際的用途:一.透過解答人所問的問題,消除人對福音的誤解。二.糾正人對福音的態度,以致不再認為信耶穌是迷信、盲目,基督教只是西方文化的產品等。三.在護教的談話中從問題帶出福音。四.提供信心在理性方面的基礎,因信心也建基於神啟示的”事實”。護教的重要性:對抗異端。歷史上不少異端,其起源都因某種護教的動機,因而聖經的教義被妥協,以流行的哲學理念取代之。另一方面,信徒因有理性的確定及訓練,在面對不同時代的思潮及價值觀,仍然可對基督教信仰有堅定的信心。
證據派(Evidentialism)
當代大師:麥道衛(Josh McDowell);蓋斯勒(Norman Geisler);李德爾(Paul Little)。
提出所謂 “中立” 證據/論據給非信徒,證明神的存在及聖經的真實性。長處:較能被慕道的非基督徒接納,而信主。(注:預設派認為,信主前若不在理性上降服,信主後心意更新而變化是很難的。) 缺點:由於這些證據都是在一個所謂 “中立地帶” 來建立的,因此不能絕對證實它要證實的。這種論證,只可以加強基督教信仰的可能性 (probability)及可信性。非基督徒仍可「很理性」的反駁。也貶低神及聖經的地位。還有,科學,考古學上帝論證法,是現代時期的做法,難以被存在主義者與後現代世界觀的慕道友接受。
預設派護教學(Presuppositionalism)
大師:凱伯(Abraham Kuyper);範泰爾(Van Til, 1895-1987);薛華(Francis Shaeffer);弗雷姆(John Frame);幫森(Greg Bahnsen)等。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思考往往是從各種前提條件推出結論。但是這些前提條件本身就是建立在對現實的一些假設(assumptions)的基礎上。例如,烤麵包的時候,有經驗的麵包師要保證原料齊備,以及發酵所需的溫度。可是這些前提條件都是基於一個基本的假設:自然是恆定的(nature is uniform)。科學本身要成立就需要“自然恆定”這一假設,但是科學卻永遠無法證明這一假設。它們是被假設正確——基於信仰。所以從這一角度,科學亦是一種信仰。
聖經宣稱是神所默示的,它本身就是最高及絕對的真理。所以它具有最高的權威,它不需要其他低於聖經真理的權威來審核它,後者也沒有足夠的條件來審核。”基督是主” 這原則應該用在宇宙人生每一個範疇裏;在思想,護教的範疇不可以例外。(彼前3:15:尊基督為主) 聖經宣稱神創做天地,天地所有的都是他做的。有一部分預設派認為,神也創造了世上的秩序和人的思念如邏輯的定律。Abraham Kuyper 曾說:世界裏沒有一塊地土,耶穌沒有宣稱”這是我的”。科學的真理不可能是完全的,是有限的人的發現;也是歪曲的,因為人墮落了;人的理性也墮落了。科學的研究範圍是低於聖經的真理,科學所發現的真理不能審核聖經的真理。聖經真理有權審核科學和其他學科的發現。
方法:詢問,追尋對方的預設;同時分享基督徒自己的預設 (聖經真理)。
世界觀(Worldview)
世界觀字面的意思是人生立場或觀察方式。簡單說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它幫助我們理解生命及代表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很多人建立他們自己的世界觀,實際上他們是在嘗試去給現實世界一個自己的解答。其實他們是在說:“我認為現實世界是這樣這樣的”。但是信奉以聖經為基礎的世界觀的人,不會用個人的隨意假設來對現實存在作出解釋。他們首先假設(相信)聖經記載的是正確的。
在討論上帝、人和宇宙的時候,世界觀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所以當世界觀有衝突時,每個人都不會同意與自己信奉相抵觸的世界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以信仰為基礎的世界觀,這意味著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客觀。
後現代主義的前提:沒有絕對真理。這種否認真理存在的企圖令人們沒有權力質疑或評價其他人的個人信仰。
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需通過理性的檢驗。有些懷疑論者甚至界定信仰為迷信,他們認為人們堅持某種信仰是因為沒有充足的理性思考,甚至完全沒有理性思考。這些關於信仰和理性的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一切分析最終也是建立在某種基於世界觀的假設的基礎上的。既然所有世界觀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判斷一種信仰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基督徒相信聖經記載的是真實的。信徒和非信徒的區別在於世界觀——那個假設的網。
非信徒的世界觀結構:1) 自主性 (autonomy) : 人立自己(或人的整體)為最高立法者, 人的自主性與神的自主性為敵。2) 中立性 (neutrality) : 人無法重新造一個世界,他只能重新解釋這世界,使之歸為己有。3) 絕對化趨勢 : 人不是全知,所以他只能把他片面的認知絕對化,用他的理解當成普遍的真理,但人卻不能正確掌握真相,所以歷史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另一個絕對化的說法取代前者。4) 自我合理化 : 人為了要能夠像神一樣,所以在他的思想順序上,常常事先決定他要什麼,然後再找一套理由來解釋,使他想得到的可以被合理化。人在犯錯的事上,特別凸顯合理化的傾向。在理性與反理性之間的搖擺 : 人由於他的理性有限,但又不能放棄他已經建構出來的一套理論,他就會硬著頭皮接受那些他理性無法解釋的事物,把他們當成是理所當然。
在西方最積極反對基督教的是無神論(Atheism)。然而,他們忽視人類對宇宙內外的考察都是有限的;上帝存在與否,對他來說,是完全不能肯定的。為避免這一問題,有些無神論者嘗試退到不可知論。但採取這種立場的人,同樣陷入困境。他們不能堅持“完全不肯定”這種觀點。
物質主義無神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只有“物質(material)”真正存在。這個觀點假設非物質的東西無法在只有物質的世界裏被證明,因而非物質的東西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可知。對於他們來說,構成人腦的分子也是偶然的結果,我們以為自己思想的,其實不過是因為大腦裏的原子和分子碰巧形成了那種組合。假如知覺來自於無意識的原子的運動,那無神論需要解答這個問題,“怎麼可能從隨機達到智慧?
無神論者亦應該告訴我們,非人格化的宇宙怎麼會產生個性(personality)。從人不過是非人格的宇宙的自然結果開始,還可以引出這樣的想法,人類本質上並不比其他物種更有價值。什麼使人的生命比其他動物的生命更珍貴?人只是偶然出現的又一種野獸罷了。無神論還剝奪了生命的客觀意義。沒有監督沒有指導的隨機物質不具備主觀目的;在無神論的世界,生命是無目的的自然作用的結果而已。
基督徒認為邏輯反映了上帝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高於’上帝的法則,或者‘獨立存在於上帝和人之外’。
基督教亦解決了個性的問題,因為神是人格化的,從他那裏我們人類有了個性。亦只有基督教的神給了我們生命的目的。瞭解到上帝對人類有一個神聖的計畫,我們的存在、關係、感情、工作、甚至痛苦,就都成了有意義的體驗。我們的生命並不隨著身體的死亡而結束。死亡在聖經裏從來不是終結,而是一種生命的轉變。
聖經讓有限的人可以確信,即使我們並不知道一切,也能掌握關於無限的宇宙的知識。基督教神學認為只有上帝掌握全部知識。當人“知道”了一個事實,就發現了一小部分上帝所知道的。人的知識,特別是對自己的知識,從瞭解神開始。按照無神論的前提條件,人不可能理性的瞭解人類的特性、個性或經驗,但通過基督教,這些都有了堅實的形而上的基礎。
基督教的形上學 (Metaphysics):神是真實的.神具有一種存有,是無限、永恆、不變的,充滿了各種神聖的屬性。而宇宙所具有的則是另一種性質的存有,這種存有是由神生成的,並由神維繫的,要依賴上帝而存在。上帝的存有與其它任何形式的存有都有著質的不同(qualitative difference),這一教義是基督教獨有的特色。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其它各種形式的形而上學理論所持守的都是一元論假定。例: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或不可知論,印度教與佛教的神觀等。
基督教的知識論 (Epistemology):上帝的真理.祂的知識是自有性的知識,而人的知識是衍生性的知識。(詩111:10,箴 2:6)基督教知識論:神的啟示:普遍啟示 + 聖經。 其他的有:理性主義:人的理性決定什麼是真理 。世俗科學主義/實驗主義:真理乃五官能察驗的東西。
基督教的倫理學 (Ethics):神的律法,聖經。惟獨上帝的旨意才是決定一切的最終權威。人的責任就是順服神、榮耀神,這是生活最高的指標(至善)。所以人若不順服神,就是悖逆神。非基督教的倫理學:實用主義 ,人文主義如儒家、西方人本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