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丁格:哲學不及格的“無神學”–道金斯《上帝錯覺》書評(摘譯)

道金斯不喜歡上帝:“舊約的上帝是… …一個嫉妒且以之為傲、小氣、不公正、不寬恕的控制狂;一個報復心重而嗜血的種族清洗者;一個厭惡女性、仇恨同性戀的種族主義者;殺嬰、種族滅絕、殺害兒女、散布瘟疫、狂妄自大… …”。道金斯似乎誓與上帝為敵。《上帝錯覺》(The God Delusion)通篇是對廣義的宗教和狹義的上帝信仰的謾罵。 道金斯聲稱他寫這本書是要鼓勵膽小的無神論者走出衣櫥(公開身份)。他似乎認為當一名無神論者需要相當的勇氣。似乎無神論者當中也需要信仰的勇士。這種說法我們很難認真對待。事實是,在當今的西方學術界貶低宗教,差不多跟在共和黨的黨內集會上支持本黨的候選人一樣危險。

道金斯是個很有天賦的科普作家(著重號為原作者所加。下同)。但是《上帝的錯覺》只有很少的科學含量。它主要是本哲學、神學(也許說“無神學”更好)和進化心理學的書,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抨擊宗教及其毒害的社會評論。正如上面的引文所表現的,讀者不要指望這本書中會有公允和深思熟慮的評論。實際上書中侮辱、諷刺、嘲弄、怨恨和刻薄的成分大得驚人。道金斯如果哪天厭倦了他的本行,可以去做政治攻擊廣告的作者,他會很有前途。

“知道善惡”和“赤身露體” (作者:猞猁)

我們知道史達林曾處死蘇聯科學院院長,大清洗中很多科學界的權威沒能倖免,中國文革期間眾多學者專家遭到迫害,這些“迫害科學”的事情是無神論者所做,能不能得出結論  “無神論迫害科學”或“不信基督教者”反科學?

    某個科學家發表了一次假資料,可否說  “科學家是造假的,不值得信任”?

    歷史上有些科學理論剛出現時受到學術圈主流的質疑,甚至嘲笑,我們能否說  “科學界主流是科學的障礙”?

合神心意的敬拜 (作者:林慈信)

音樂敬拜是教會生活和事奉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近年來教會中出現的新音樂形式,對於教會受到世界特別是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在音樂敬拜上所發生的諸多變化,包括詩歌的歌詞、旋律、演奏和信徒的參與方式,對於“古典聖詩”(hymn)、“讚美詩”(praise songs)與“短歌”(short song)的不同等等問題,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探討和反思。教會逐漸認識到,一些新詩歌和敬拜形式中確實存在某些問題和負面影響。

怎樣禱告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

約伯在極度痛苦中這樣呼求神。像其他在苦難中的神的兒女一樣,他所渴望的,是見到父神的面。雖然經過極度痛苦的煎熬,但他在開始禱告的時候,並沒有求神治好他一身的惡疾,使他的兒女從墳墓裏復活過來,或希望從那破壞者的手中得回他的產業,他最先,又是最迫切的呼求是——“惟願我能知道在那裏可以尋見我的神,能到他的台前!”

在暴風雨來臨時,神的兒女都會趕快跑回家去,因為他們特有的天賦本能,使他在遇到任何危難時,尋求神的庇護,亦只有那些以神為陰庇的人,才配稱為真正的信徒。一個偽善的人受到神的管教時,他會動怒,並像一個奴僕逃避主人責打一樣地逃避神。但一個真正屬神的兒女便不同了,他會親吻那掌摑他的手,神惱怒責打他的時候,他會在神的懷裏,尋求陰庇。

怎樣讀聖經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

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聖經的看法,讀得很多很多了,他們三番五次地研究舊約聖經各本書,甚至不放過一個字和一個字母,他們把一些無關重要之點都記錄下來,例如在整本舊約中,哪一節是剛剛在中央,把它分為兩半;哪一節又把其中的一半再分為兩半;某一字在經上出現的次數,或甚至一個字母出現的次數、大小及其所占獨特的位置都一一加以記錄。他們留下了一大堆有關聖經中所用字的注釋,他們實際上可用同樣的方法去讀另一本書,也可以找同樣重要的資料,而不須埋首於舊約聖經中,為了那些文字而費煞苦心。

神真的存在嗎?(Marilyn Adamson-前無神論者)

你是否曾經希望有人向你證明神的存在?——沒有任何的壓力施加,也沒有類似”你就只管相信好了!”這樣的話語。在這裏,我們嘗試坦然地向你證明神的存在。

但是,有一點須優先考慮:若有人根本就是反對神的存在,那麼任何證據都會被他輕易地把它合理化或推翻。就比如,有人拒絕去相信人類已經登陸月球,因此再多的資料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太空人在月球上行走的照片、與太空人的面談、月球上的石塊……因著這個人認定人類是不會上到月球的,所有證據都變成毫無意義。

以耶穌僕人的心志學習神學 (原著:John M. Frame)

三十二年執教于神學院後,或許人們可以恕我直言,向神學生、尤其是爲那些剛剛踏入神學學習的同學,談談我累計多年長輩般的勸勉。當你開始人生中這一新的里程時,其中一些忠告或許會有助你(我是把你作爲青年神學家來談的)。

從許多方面來看,神學院給我們一個非常正面的經歷。你的思想將被激發到你從未想像的地步。我還沒有遇見任何一個神學畢業生,他神學院的學習沒有極大地影響其思想。你將結識一些極好的朋友,遇見一群你一生都會尋求他們輔導的人。你必經歷不少塑造你的敬拜、探討、團契和娛樂的時光。

當代正統神學的任務 (一) (作者:林慈信)

神學﹐或稱 “教義” (dogma)的傳承 ﹐是每一代教會必須承擔的任務。正統的神學的工作﹐就是整理正統解經的成果﹐述說整本<<聖經>>對於一些問題的整體教導 (what does the whole Bible say about an issue)。2000年來的教會﹐凡是正統的信仰都是基於上帝在<<聖經>>的啟示。正統的信仰﹐只有一個。那麼﹐為什麼每一代的教會需要重新的宣講神學﹐重新地詮釋教義呢﹖是因為每一代的文化與宗教處境不同﹐帶給教會新的衝擊。面對教會裡錯誤的教導﹐教會外的異端 (heresy)﹐持守正統信仰的信徒與教會﹐必須站起來為真理作見證。這就是 “在人面前承認耶穌基督” 的意義。今天21世紀的教會﹐在厲行這任務上﹐也不例外。

教會二千年歷史速寫 (作者:余達心)

每一頁的教會歷史都是救恩歷史的一部分,借著教會的宣講及生命的見證,把神的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境况活現出來,成爲一種改造生命的動力。從另一個角度看,教會每一頁的歷史都是堅貞不移的信徒用血和汗寫成的。不少信徒爲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辭艱苦地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域與文化,幷且在面對逼迫時,不惜將生命澆奠。他們的血便仿佛種籽一樣,在不同的地區萌芽生出教會來。然而,在過去一千九百多年中,教會也經歷了多次的挫敗,有時面對挑戰時畏縮妥協;有時被外在的勢力滲入,分化教會,使教會淪於敗壞光景;有時因人的軟弱,在高舉教義真理時却忘記了愛心的實踐,因而造成教會分裂,使神的名受到莫大的虧損。正因爲教會經歷過多次的挫敗,我們更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教會的歷史是神的信實不斷展現的歷史。無論在什麽時代,當教會處于內憂外患的情况下,神便興起祂的僕人,配合各種環境的因素,潔淨教會,復興教會,使她從頽敗中起來,拓展神的國度。

神學無疆界﹐愛心無懼怕 (作者: 陳佐人)

 這是一封神學信函﹐亦是一篇神學導言。信函是因爲這是一封致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與衆同工﹐就中神對余杰先生撤回邀請之事作出回應與訴求。神學導言是因爲本文是以立足海外﹐持守正統改革宗信仰﹐衷心關懷香港與普世華人神學教育之神學學者之角度﹐來論述「中神事件」之神學意義。本人是與香港息息相關﹕曾長于此﹐于港牧會與事奉﹐至今亦不斷于此地領會或教學。正如許多主內同工﹐我視香港爲普世華人福音工作之重地及華人神學教育之重鎮﹐深信香港是上帝大能手掌中之東方明珠﹐是掌管與主導歷史之上帝所促成與使用之國際化福地﹐正如其作爲中國窗戶之歷史角色﹐香港之福音使命亦是與中國及海外教會不可分離。因此香港應與海外教會彼此聯結﹐互相支援﹐構成全球化之福音與神學之盟絡﹐共同爲中國福音化之偉大使命獻身﹐完成我們時代的福音與文化之使命﹐等待迎接主基督君王之來臨。

當惡人的罪滿盈之時,烈怒就臨到他們達到極致 (作者:約拿單•愛德華滋)

使徒保羅在《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14節表揚當地基督徒在信心和受苦上效法神在猶太的各教會。從信心上說,他們聽見所傳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爲是人的道,乃以爲是神的道。當然,這道實在是神的。從受苦上說,他們不僅受猶太人的苦害,也受本地人的苦害。接著,保羅列舉了猶太人殘酷迫害、頑梗背逆的惡行:“(他們)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不得神的喜悅,且與衆人爲敵,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2:15-16)再接著,保羅就說了上引經文:“(他們)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
從這些話,我們可以注意到兩件事:

三十年來神學教育發展趨勢側寫

三十年來神學教育發展趨勢側寫

(取自新加坡漁人團契《看哪季刊》第100期)

本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筆者仍在聖經學院受訓時,西方神學院面臨神學生減少,越來越少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獻身做傳道的難題,因經濟出現赤字而要面臨關閉的厄運。因此神學界群起檢討其中的原因,許多人在當時的各大小刊物發表言論,分析其中的道理並提出許多解決的方案,尤其是大專團契與大專機構的刊物更是熱心討論這一方面的問題。記得當時閱讀不少這一方面的文字,參加過這一方面的討論。雖然這風氣大約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的言論對過去三十年神學教育的發展,的確起很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了不少神學院擺脫學生人數減少的困境,也吸收了好些大學畢業生念神學,任傳道。同時也改變了傳道人的身份與待遇。然而這種的改變不一定給神學教育和教會帶來好處,也沒有提升了傳道人的屬靈素質,更沒有為當代教會栽培更優秀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