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認識神的屬性,三位一體)
慈愛的屬性
知識的屬性
權能的屬性
三位一體
第二課:(認識神的屬性,三位一體)
慈愛的屬性
知識的屬性
權能的屬性
三位一體
作為一名改革宗教會的成員,我知道有某些教內人士對“改革宗”幾個字很反感,甚至曾有人建議我所在的教會取消“改革宗”的名稱,理由是“基督教就是基督教,還要加什麼‘改革宗’?”。但教會總得有個名字呀,如果刪除“改革宗”三個字,而變成“基督教XX(地名)教會”,那豈不是顯得很自大?
「我已經將『不可能』這一個字,從我的字典中挖了出去!」蕭律柏(Robert Schuller,或譯作舒樂)這樣宣稱。
當蕭律柏開始牧會不久,他被派往加州橙縣植堂,因而想了出一個新潁的主意,在露天汽車戲院開始聚會。不久之後,人數增加,於是動念頭要建一棟能容納人和車的教堂。經過幾番艱辛,把所需要的款項籌到,華麗宏偉的水晶大教堂就出現了。這是一座玻璃牆的建築物,可容千多人,旁邊可停幾百架汽車。當講員出場時,兩道十五尺高的玻璃門就徐徐展開,壯觀動人。即使你從未到過水晶大教堂,你今天仍然可以在他的電視節目「權能時間」看見他燦爛的笑容,聽到他為你打氣。這個節目不單在美國受大歡迎,也廣播至全球,收視率超過二千萬,每年收入五千萬。
認識神
活在聖靈中
第一課:(介紹課程內容,認識歸正的意義,認識神是主)
何謂歸正信仰(Reformed Faith)?
神是誰?
神是主有什麼意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道德經》
聖經開卷第一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希伯來原文的詞序是∶起初、創造、上帝、天和地。在2007年81、82兩期的《海外校園》上,我們討論過聖經的第一個字,“起初”(81期上,82期下)。今天,我們談談第二個字“創造”的意義。
輪迴是什麼意思?英文是Reincarnation,就是一個生命體能一再轉世在肉身或靈界中。其實,美洲、歐洲或中國原來都沒有輪迴的思想,最原始的輪迴觀是從印度來的。 數千年前,一支分佈在土耳其的亞利安遊牧民族進入印度,征服了原住民。亞利安人的宗教叫婆羅門教。婆羅門所敬拜的這位天,稱為“梵天”,是天上獨一的真神。
你想獲得新生命嗎?
你是否曾經覺得你的生命裡缺少了什麼東西﹖一些很重要﹐但是又說不出是什麼的東西﹖那可能是上帝要給你的新生命﹕一個充滿了喜樂、平安,滿足,一個你今天就可以經歷的生命。請仔細考慮以下的五點,去發現你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新生命,成為一個全新的人。
回想上幾代的父母,大部份都是沒有太多知識及教育的,
他們卻用最傳統,最保守的方法去教導孩子,
其實嚴謹來說,他們根本沒有一套的教育方法,
在當時, 大部份的母親都沒有工作,
盡心盡力的只為子女的需要而付出自己, 沒有什麼埋怨.
他們只是本著良心及愛心去教導,去管教.
中國古老的人說,”棒下出孝子”.
事實上,我們看見他們的孩子長大後,
大部份仍然會記得尊師重道,禮義廉恥,
雖然在事業上不一定會成功,
但在人性的道德及禮貌上,還是有絕大部份的保留.
引用内容:
“最近亦都认识了信教的朋友,浅聊几句后,亦还是不能理解”主”的真正含义.只是似懂非懂中,也能理解为何他们无论多忙多劳累,也会时时自我反醒心中的”恶”,也不惜花费好多钱去行礼,甚至于远到罗马寻找心中的主.在我看来好多不理解,他们只是普通人,如我一样,常为一日三餐奔波,常常也会因现实的困境烦恼. 也许信主能让人心态平和,在这个物欲社会,真是难有让自己清静的一日.主也许能给人指引,让心灵归于平静,却不能马上见到福音.有人把福音看做是对金钱的无限追求,不知主会不会同意?会不会怪罪?所以现实中常不得不与人斗争,在商场竟争更是博命,为争取一个职位不惜采取极端的方法.当然,也许回家后也会对主惮悔.现实啊,直是要人命! 我也许就想回家耕种一亩三分地,以求得心理安慰.主会骂人无出息吗?主喜欢有钱人和文化人吗?人到底有没有分三六九等,或富或贫,也许只是幻影吧! 唉,真不知主到底在哪里?”
簡單來說,辦公室只有兩種人: 老闆和員工.
當然沒有員工會主動與老闆產生摩擦,除非他不想幹.
但對於老闆來講, 不同的老闆有很不一樣的脾氣及性格,
不過任何老闆,他都需要員工去為他工作,
所以他仍然要去面對人際關係.
這幾年, 身邊很多朋友,親人都遇到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困難~
有些為了愛情,結婚問題而煩惱,
有些為了工作,前途問題而煩惱,
有些為了家庭,婆媳問題而煩惱 …
總之人生就充滿煩惱~~
本文轉載自《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基督教早期文獻集》)
主藉十二使徒向外邦人的訓話
在承認相信主的陣營中有一件惡事,是如此厚顏無恥,在過去的幾年裏就連最近視的人都幾乎不會注意不到。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變得更加邪惡。它就像面酵一樣發動,直到全團都發起來。魔鬼向教會暗示,說她使命的一部分是為了把人爭取過來,要給人提供娛樂。魔鬼做的事情很少有比這更聰明的。教會不再像清教徒過去那樣直言不諱,而是漸漸調低了她見證的聲音,對現今的輕浮無聊的行為眨眨眼睛,並找理由接受。過去它在它可容忍的界限內容忍這些事情,而現在它在以爭取普羅大眾為理由的表像下,全然地接納了這些事情。
本文並非理論探索,而是對一個現象的闡釋,進而提出牧會上需要關注的路向。所以目標不是學術討論,乃是實際應用。但其出發點是神學性的,哲學性的。
多年以來,上一輩的牧長常教導說,工具是中性的,緊要的是正確的、向神的動機;所以傳福音的時候得用上各式各樣的方法,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當然英諺亦有說:“通住地獄的路是用良善動機鋪成的!”從以上所說,讀者已察覺到筆者對工具中性的警惕。不錯,這正是筆者的看法。只是今日的教會仍相信“工具中性論”,就如《馬鞍峰現象的評估》【1】一文中指出,哪管是怎樣的方法,教會對能夠“增長”的方法仍然趨之若鶩,這固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是否神之常情呢?則頗有商榷餘地了。本文希望從兩個熱門的話題,稍作神學分析,然後嘗試應用在教會的事工裏。兩者都是傳福音佈道的工具,且看這兩個工具究竟有多中性。
四川地震之後, 死了很多人,
有些小朋友沒有了父母,
有些父母沒有了小朋友.
全國及全世界都為他們哀痛,捐款,盡表人間有情.
但亦引發很多人去思想,原來人是那麼有限~~
無論你平常有多少錢, 多少地位, 多少權力,
當生命結束那一刻, 你擁有什麼也沒有用.
(僅供參考 )
“智慧把我們帶回童年。”――帕斯卡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馬丁•路德
“只有造就人的良心,使其敬畏上帝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神學家。”――加爾文
改革時期的清教徒很注重靈修,他們會用不同顏色的筆把聖經的句子劃分,例如神的應許用紅色,神的命令用黃色等.他們的目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經歷聖經的真實,抓緊上帝的應許.難怪他們在當代的生活見證是如此得人心!
筆者是華人福音派信徒,居住北美四十二年,生長在基要派、敬虔愛主、衛斯理派、凱錫克派、和時代論的圈子中。卅五年來,我接受了,並公開承認改革宗的福音派《聖經》信仰。那麼,我是誰呢?是否已經變成華人教會中的怪人,一個不合群的獨行俠?一個過時的「老古董」傳道人?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我傳講的信息是否不切實際、無關痛癢?我是否已經變成一個不面對現實與教會群眾,躲在象牙塔的知識份子?我的立場是否「太狹窄」(一部分同工的評語)?
抑或改革宗信仰的確有些亟需貢獻給華人教會的寶藏?
今天有許多人批評神學院的教育對屬靈增長並無幫助。而決定進入神學院進修的信徒都是願意一生作耶穌門徒,委身事奉神的人,但往往一進入神學院,卻發現必須上一些對自身屬靈生活並無直接幫助的課程,諸如語文課,學希臘文,分解不同的動詞;上神學課,談迦克敦會議、何謂屬性相通……等等。因此,就對神學院的學習產生懷疑,以致干擾了他們對屬靈生命的追求。而這疑慮也正好印證了過去一些屬靈長輩們的看法——即神學院對靈命增長並無益處,徒增許多神學知識,叫人心高氣傲而已。由於我個人也是神學院出身,曾經歷神學院的學習過程,對於神學院並非屬靈培養的最佳之處,深感心有戚戚。「神學院」的英文是”SEMINARY”,與這字讀音非常接近的是CEMETARY(墓地之意)。如果講得太快,SEMINARY就變成了CEMETARY。的確有許多人一進入”SEMINARY”,他的信心反倒進入”CEMETARY”了。盼望我們在神學院的學習是一個全人的學習,而我們的神學訓練不只是知識的累積,同時也是屬靈人的建造。究竟一個真正的屬靈人是什麼樣的人?真正的屬靈領袖擁有什麼氣質?如果今天他在神學院出現我們能否從他的外表辨別出來?